[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大数据的通话信息管理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14220.X | 申请日: | 2017-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350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6 |
发明(设计)人: | 鲁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洲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H04M3/42;H04W4/14;H04M1/72403;H04M1/72406 |
代理公司: | 北京细软智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471 | 代理人: | 付登云 |
地址: | 20004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数据 通话 信息管理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大数据的通话信息管理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当用户APP接收到主叫方拨打电话的触发指令时,将该触发指令转发给云端服务器;所述触发指令包含主叫方号码和被叫方号码信息;所述云端服务器从所述触发指令中解析出主叫方号码和被叫方号码信息,并将所述主叫方号码与数据库中的可信企业电话信息列表中的电话号码进行匹配;其中,所述可信企业电话信息列表包括:主叫方号码及该主叫方号码的属性数据;若匹配成功,所述云端服务器通过电信运营商网络将主叫方号码的属性数据下发到被叫方号码所对应的手机中。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来电号码识别可信度不高及被叫方需要安装APP才能识别来电号码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云计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大数据的通话信息管理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App的高速发展,App的功能性和多样性日益提高,面对大量的号码如何识别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这可有效避免推销,甚至隐私泄露。当前多数App根据用户标识对号码进行识别,例如:XX号码被XX人标记为XX。但这种方法缺少对号码所对应的用户行为进行分析以及专业的号码联盟的认证,可信度有限,对用户帮助不大。另外,多数App被叫需安装软件才可显示号码识别信息,用户操作繁琐,体验度不高。
现有技术的缺点在于:
1、现有App缺少来电号码行为特征分析和专业的号码联盟的认证,可信度有限。
2、现有App被叫方需安装软件才可接收来电号码识别信息。
3、现有App是基于通讯录对号码简单的分析,用户的通话记录没有分析仅用于显示,缺少对用户通话记录的行为分析,无法以更贴切的方式帮助用户。
4、现有App号码认证信息通过信令触发,主叫方不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号码识别信息推送。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大数据的通话信息管理方法及系统,解决现有技术中来电号码识别可信度不高及被叫方需要安装APP才能识别来电号码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通话信息管理方法,包括:
步骤S1、当用户APP接收到主叫方拨打电话的触发指令时,将该触发指令转发给云端服务器;所述触发指令包含主叫方号码和被叫方号码信息;
步骤S2、所述云端服务器从所述触发指令中解析出主叫方号码和被叫方号码信息,并将所述主叫方号码与数据库中的可信企业电话信息列表中的电话号码进行匹配;其中,所述可信企业电话信息列表包括:主叫方号码及该主叫方号码的属性数据,所述属性数据包括:主叫方号码所属公司名称及用户签名;
步骤S3、若匹配成功,所述云端服务器通过电信运营商网络将主叫方号码的属性数据下发到被叫方号码所对应的手机中。
优选地,所述步骤S3具体为:
若匹配成功,所述云端服务器以闪信形式将所述主叫方号码的属性数据下发到被叫方号码所对应的手机中。
优选地,所述步骤S1之前还包括:
用户APP向云端服务器发送主叫方输入的属性数据;
所述云端服务器根据主机方号码的行为特征,对主叫方号码进行初级标识;其中,所述行为特征包括:通话记录、位置移动记录、通话的频次;
将初级标识后的主叫方号码进行可信号码联盟认证,对企业级号码及企业下属员工号码做统一认证标识;
将经过可信号码联盟认证后的主叫方号码及其属性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的可信企业电话信息列表中。
优选地,所述步骤S1之前还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洲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洲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1422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