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有蒽烷基化反应产物的混合物的分离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09117.6 | 申请日: | 2017-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049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6 |
发明(设计)人: | 郑博;费建奇;宗保宁;朱振兴;郄思远;潘智勇;唐晓津;田龙胜;胡立峰;毛俊义;刘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7C7/00 | 分类号: | C07C7/00;C07C15/24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刘国平;顾映芬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含有 烷基化 反应 产物 混合物 分离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蒽烷基化反应分离技术领域,公开了含有蒽烷基化反应产物的混合物的分离方法,该分离方法包括对含有蒽、烷基化溶剂和系列烷基蒽产物的物流进行分离,其中,所述分离方法包括:烷基化溶剂分离、熔融结晶以及多级减压蒸馏。通过本发明提出的熔融结晶‑多级减压蒸馏耦合分离技术,可显著降低蒽‑系列烷基蒽产物分离过程的操作难度,提高目标产物的纯度和总收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离方法,具体地说,涉及含有蒽烷基化反应产物的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背景技术
过氧化氢是一种重要的绿色基础化学品,具有很高的产业关联度,自2008年起,我国已成为过氧化氢生产的第一大国,2015年消耗量已超过1000万t/a(按27.5%计)。目前,国内外生产过氧化氢的工艺技术主要是蒽醌法。该过程中的2-烷基蒽醌作为工艺过程的“载体”,直接影响过氧化氢的品质和产量。苯酐法是生产2-烷基蒽醌的主要方法,但该工艺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生产1t乙基蒽醌,需要消耗1.76t无水AlCl3和4.2t发烟H2SO4(20%)。因此,基于环境保护及绿色化生产角度考虑,开发2-烷基蒽醌的绿色化生产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2-烷基蒽氧化制备2-烷基蒽醌的工艺路线由于具有工艺流程简单、原料来源广泛和环境污染小等优势,被认为是绿色化的生产工艺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的关键原料2-烷基蒽可通过蒽烷基化反应技术来制备,在酸催化的作用下,蒽可与烷基化试剂发生烷基化反应,该反应产物体系经特殊的分离技术处理后,可得到目标产物2-烷基蒽。再采用特定的氧化技术,可实现由2-烷基蒽高效制备2-烷基蒽醌的目的。
US 4255343中公开了一种2-叔戊基蒽的合成方法,该方法将蒽、三氯苯、甲磺酸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均匀混合后,再向体系中引入烯烃与蒽发生烷基化反应。固体产物主要是剩余的蒽及系列烷基蒽产物,其中蒽占42重量%,2-烷基蒽占47重量%,其余为蒽双取代产物和其他副产物。
TW 200623958中公开了一种采用离子液体催化蒽烷基化的方法,该方法提到的烷基化反应的催化体系为含有60-93.7重量%离子液体和1-8重量%氯化铝的混合物。在实施例中,以BmimPF6作为溶剂,并加入适量AlCl3,催化蒽与叔丁基氯在70℃下发生烷基化反应,产物2,6-叔丁基蒽的产率为90%。
陈敏等人研究了不同催化体系对蒽与2-氯丙烷的烷基化反应过程的影响,综合对比了无水AlCl3、[E,B,O-mim]Cl-AlCl3离子液体和AIPW12O40(杂多酸盐磷钨酸铝)等催化体系对目标产物2-异丙基蒽选择性和收率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离子液体催化效果最好,在反应温度30℃,反应时间4h的情况时,目标产物的选择性为77.1%,收率为69.2%。
从现有技术的报道来看,有关蒽烷基化反应产物体系的分离技术尚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含有蒽烷基化反应产物的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蒽在酸催化作用下发生烷基化反应,一般需要控制反应进度,如果蒽的转化率过高,产物中蒽的多烷基取代产物含量明显增加,所以一般蒽的转化率需要控制在10-60%,产物体系中除去惰性溶剂外,主要含有未反应的蒽、目标产物2-Ci-蒽、其他单烷基蒽产物和双烷基蒽产物。根据物性分析可知,蒽的沸点为340℃,其他烷基蒽产物与蒽均属同系物,彼此间存在沸点差异,可通过减压蒸馏技术来实现产物分离。但是该方法的难点在于,蒽的熔点高达215℃,在工厂的实际生产中,单独采用减压蒸馏技术来分离高凝固点的蒽具有非常大的操作难度,一旦管路保温出现问题,极易发生堵塞现象,严重影响了工厂的连续稳定运行。另外,蒽极易升华,升华温度难以控制,管路发生堵塞的机会显著增加。因此,单纯采用减压蒸馏技术来实现蒽-系列烷基蒽产物的分离是不切实际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0911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抽余油生产己烷的方法
- 下一篇:芳烃抽余油生产己烷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