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振动噪声试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02012.8 | 申请日: | 2017-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962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1 |
发明(设计)人: | 梁锐;黄颖杰;顾彦;康飞;梁映珍;蔡毅;何融;魏娜;郁文源;肖忠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H17/00 | 分类号: | G01H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04 | 代理人: | 魏晓波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动力 总成 悬置 系统 振动 噪声 试验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振动噪声试验装置,包括主横梁(4)、立柱(5)、底座(6)、发动机悬置固定横梁(1)、变速箱悬置固定横梁(2)以及下系杆横梁(3);所述立柱(5)与同一侧的所述底座(6)连接;所述发动机悬置固定横梁(1)和变速箱悬置固定横梁(2)分别连接于两根所述立柱(3)的内侧;所述发动机悬置固定横梁(1)和变速箱悬置固定横梁(2)上分别设有发动机悬置连接件(9)和变速箱悬置连接件(10);所述下系杆横梁(3)上设有下系杆连接件(15)。该装置能够与不同车型的悬置相匹配,可快速确定车内噪声的主要影响途径,测量动力总成对悬置系统的载荷,进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加以优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整车振动、噪声性能开发和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设计领域,特别是在汽车的设计开发过程中,用于对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振动噪声进行隔离研究的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汽车的设计开发过程中,车内噪声和振动性能是客户评价车辆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车内噪声振动是由多个激励通过不同的传递路径抵达目标位置后叠加而成的。为更好地优化整车的振动噪声性能,需要单独研究各个激励和传递路径的贡献量,针对其各自贡献量的大小更有效地确定车内噪声起主导作用的路径,通过控制和改进这些路径贡献,以将车内噪声控制在设计的目标值内。
动力总成是车内振动噪声的主要激励源之一,包含空气传递噪声和结构传递噪声。动力总成通过多条结构途径将动力总成噪声传递到车内,其中最主要的途径是通过悬置系统:其一,通过发动机悬置经过车体将结构噪声传递到车内;其二,通过下系杆悬置经过副车架、车体将结构噪声传递到车内;其三,通过变速箱悬置传递到车内;如有第四个悬置点,通过该悬置传递到车内。此外,动力总成的各种附件或支架也会在动力总成工作过程中产生共振,并通过上述传递途径,将噪声传递至车内。
因此,为了降低动力总成通过结构传递的车内噪声,需要研究动力总成对各个悬置的激励力载荷大小,进而分析各个悬置将动力总成振动噪声传递至车内的贡献量大小,再根据各传递路径贡献量大小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然而在实际情况下动力总成通过各个悬置传递的振动高度耦合,无法单独测量某条传递路径的激励力载荷,若强行断开其他悬置与车架的连接则会破坏试验条件,若发动机位置变化大,将引起悬置变形,导致评估悬置贡献量失真,从而无法准确反映实际工况下各悬置所受激励力以及各悬置传递路径的贡献量大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振动噪声试验装置。该装置专为动力总成结构传递噪声路径研究而设计,具有能够与不同车型的悬置相匹配的解耦支架,可快速确定车内噪声的主要影响途径,测量动力总成对悬置系统的载荷,解决了来自动力总成不同路径结构传递振动噪声的分离问题,进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加以优化。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振动噪声试验装置,包括支架、发动机悬置固定横梁、变速箱悬置固定横梁以及下系杆横梁;所述支架包括主横梁、立柱和底座,所述底座分左右对称布置,两根所述立柱分别通过滑动机构与同一侧的所述底座连接,在所述滑动机构与立柱之间设有能够将所述立柱固定在底座上的定位部件;所述主横梁位于两根所述立柱的顶部之间,其上设有可横向移动的吊装机构;所述发动机悬置固定横梁和变速箱悬置固定横梁分别通过可调节上下位置的连接部件连接于两根所述立柱的内侧;所述发动机悬置固定横梁和变速箱悬置固定横梁上分别设有可左右移动的发动机悬置连接件和变速箱悬置连接件;所述下系杆横梁固定在所述底座之间,其上设有下系杆连接件。
优选地,所述横梁上设有用于检测发动机位置的距离检测部件。
优选地,所述发动机悬置固定横梁和变速箱悬置固定横梁相对的一端分别通过纵向的拉杆与所述主横梁连接。
优选地,所述拉杆上设有纵向延伸的螺栓孔,并通过螺栓与所述主横梁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0201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