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病原微生物污染的防治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710995372.6 | 申请日: | 2017-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600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2 |
发明(设计)人: | 吴鹏举;黄娜;李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循环经济发展促进中心东莞生态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N11/14;C02F3/34;C12R1/01 |
代理公司: | 广东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 44329 | 代理人: | 杨晓松 |
地址: | 523808 广东省东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病原微生物 污染 防治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病原微生物污染的防治方法及应用。该方法将多孔生物陶粒清洗干燥后,采用陶粒浸渍宿主营养液然后晾干的方法,将宿主营养预先储存在该陶粒的孔隙中;接种蛭弧菌至宿主培养液中,在25~35℃摇床培养,得到蛭弧菌和宿主的混合培养液;将预置宿主营养的该生物陶粒浸泡在蛭弧菌和宿主的混合培养液中,在25~35℃恒温摇床上震荡培养得到宿主在陶粒孔隙内生长为蛭弧菌提供基础营养,稳定蛭弧菌的数量,蛭弧菌附着陶粒表面净化水体中的其它病原微生物的生物陶粒;将该多孔生物陶粒装载在普通敞口容器中静置在底泥表层,即可防治水体中病原微生物污染。该病原微生物污染防治方法主要应用在景观水体的污染治理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病原微生物污染的防治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雨水或再生水携带的病原微生物威胁海绵城市景观水环境周边人群的健康安全。利用噬菌蛭弧菌(简称蛭弧菌)生物净化景观水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可以避免物理(紫外、超声等)或化学(投加消毒剂)消毒过程对景观水环境中的其它生物造成伤害。
蛭弧菌广泛存在各种地表水环境中,对人和动植物等真核生物无害,是寄生于大肠杆菌、志贺氏菌、伤寒杆菌等病原菌,并能导致宿主裂解的一类细菌。国内对噬菌蛭弧菌的研究从60年代中期开始。1966~1969年司樨东教授首次分离获得噬菌蛭弧菌,并对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假单胞菌、霍乱弧菌进行噬菌试验获得成功。
在自然景观水环境中,蛭弧菌只有依赖存活的宿主细胞(病原微生物),并从中得到营养或生长因子才能生长繁殖。在病原微生物存在的情况下,蛭弧菌密度越高,消毒效果就越好。如果环境中存活的宿主细胞缺乏或低于一定的密度,蛭弧菌就会因找不到营养而死亡。一般来说,受雨水频率不确定,雨水冲刷带给蛭弧菌的宿主细胞数量变化幅度大的影响,自然景观水环境中蛭弧菌的数量不稳定,很难产生稳定的病原微生物污染防治效果。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病原微生物污染的防治方法。该方法利用非致病性大肠杆菌兼性厌氧,蛭弧菌严格好氧的特点,以多孔生物陶粒作为载体,在陶粒的孔隙内培养非致病性大肠杆菌为蛭弧菌提供基础营养,稳定蛭弧菌的数量;蛭弧菌依附在陶粒表面捕食景观水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达到利用蛭弧菌稳定净化景观水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目的。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防治方法的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病原微生物污染的防治方法,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S1.将多孔生物陶粒用自来水浸泡洗净,烘干恒重后制得孔隙通畅的多孔陶粒载体;
S2.将步骤S1的多孔陶粒载体在灭菌后的宿主营养液中震荡浸泡后,室温晾干后再浸泡,得到孔隙内壁储存宿主营养基质的生物陶粒;
S3.接种蛭弧菌至宿主培养液中,在25~35℃摇床培养,得到蛭弧菌与宿主的混合培养液;
S4.将步骤S2得到的多孔生物陶粒浸泡在步骤S3的蛭弧菌与宿主的混合培养液中,在25~35℃恒温摇床震荡培养,将多孔生物陶粒装载在容器中静置在底泥表层,防治病原微生物污染。
优选地,步骤S1中所述多孔生物陶粒的直径为10~15mm,所述多孔生物陶粒的微孔直径为150~350微米,所述多孔生物陶粒的空隙度为40~60%;所述浸泡的时间为12~48h,所述烘干的温度为100~115℃。
优选地,步骤S2中所述宿主营养液的配制方法如下:
S11.按胰化蛋白胨、酵母粉、氯化钠加至去离子水中,经103.4kPa、121.3℃灭菌以后配制成宿主营养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循环经济发展促进中心东莞生态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促进中心,未经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循环经济发展促进中心东莞生态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促进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9537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