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选取地铁车辆用蓄电池单体数量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992356.1 | 申请日: | 2017-10-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574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31 |
| 发明(设计)人: | 赵正新;李云川;张顺;陈锋;丁莉;钱厚宽;梅乔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L50/60 | 分类号: | B60L50/60 |
| 代理公司: | 南京同泽专利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45 | 代理人: | 蔡晶晶 |
| 地址: | 210031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选取 地铁 车辆 蓄电池 单体 数量 方法 | ||
一种选取地铁车辆用蓄电池单体数量的方法本发明涉及一种选取地铁车辆用蓄电池单体数量的方法,由直流系统最高充电电压除以单体的充电电压计算得到蓄电池组的单体数量;再由蓄电池组最低放电电压除以单体数量得到单体终止放电电压;最后蓄电池放电参考温度上限和下限的电池放电曲线,分别计算单体终止放电电压和合同要求的单体终止放电电压下限时的单体放电容量,若两者相差均不大于10%,则认为蓄电池的利用率可以接受,则以之前计算得到的单体数量作为最终确定的电池单体数量;若两者任一相差大于10%,则调整单体数量并重新计算,直到两者相差小于10%。采用该方法选取的蓄电池因考虑充电特性要求,能更好的发挥蓄电池的性能,提高蓄电池寿命周期内的服务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选取地铁车辆用蓄电池单体数量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地铁项目中,通常每列车会要求配置两套相同的蓄电池组,在充电机不能提供电源时,在规定时间内,为车辆直流负载提供DC110V,而单体数量是每套蓄电池组的选型关键因数。
就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蓄电池组的单体数量是根据蓄电池组最低放电电压(用Umin表示)和单体终止放电电压(用Ef表示)进行确定,即单体数量=Umin/Ef,其中,单体的终止放电电压一般是1V,Umin是考虑线路压降后,将直流供电系统要求的最低工作电压值等效为蓄电池组最低放电电压值。例如,某项目要求直流的线路压降是7V,直流供电系统的最低电压是77V,则蓄电池组最低放电电压为84V。所以目前很多地铁项目选用的选电池数量为84节。首先单体数量越多,充电机能满足的蓄电池充电温度范围越窄。因为在低温时,蓄电池充电需要进行温度补偿,以保证蓄电池最优的充电性能,而按照此种方法选定的蓄电池组单体数量,在低温时,直流系统的输出电压值有可能低于蓄电池要求的充电电压,所以在直流系统不能达到要求时,也仅以直流系统最高电压对蓄电池组进行充电,对蓄电池而言,需要达到相同容量的时间就更长。其次,蓄电池作为车辆备用电源,对车辆是一种冗余设计需要,按照此方法选择蓄电池的单体数量只能固定在84节,如果更少的蓄电池单体数量就能满足功能要求,那么84节固定设计无疑使冗余设计的成本增加。此种计算方法未充分考虑蓄电池的充电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提供一种选取地铁车辆用蓄电池单体数量的方法。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选取地铁车辆用蓄电池单体数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由直流系统最高充电电压Umax和单体的充电电压Eh,计算蓄电池组的单体数量N=Umax/Eh;所述直流系统最高充电电压是指与蓄电池配套的充电机可以长时间输出的最高充电电压,单体的充电电压是选型温度下,蓄电池的单体充电电压;
第二步,根据蓄电池组最低放电电压Umin和蓄电池组的单体数量,计算单体终止放电电压Ef=Umin/N;蓄电池组最低放电电压为直流供电系统要求的最低工作电压值与线路压降之和;
第三步,根据蓄电池的利用率确定单体数量:
根据车辆运行地区的气温确定蓄电池放电参考温度范围[T1,T2],根据温度分别在T1和T2的电池放电曲线,分别计算单体终止放电电压等于Ef和等于合同要求的单体终止放电电压下限时的单体放电容量,若在温度T1和T2时,两者相差均不大于10%,则认为蓄电池的利用率可以接受,则以N作为最终确定的电池单体数量;若两者任一相差大于10%,则调整N值并转至第二步,直到两者相差小于10%。
本发明还具有如下进一步的技术特征:
1、所述第一步的选型温度在车辆运行地区平均温度±1℃范围内选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未经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9235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