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评价或质检微针透皮给药的体外评价模型在审
申请号: | 201710987136.X | 申请日: | 2017-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420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0 |
发明(设计)人: | 吴飞;金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15 | 分类号: | G01N33/15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36 | 代理人: | 郭国中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评价 质检 微针透皮 体外 模型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学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体外评价模型,尤其涉及一种评价或质检微针透皮给药的体外评价模型。
背景技术
微针透皮给药技术在近年来多有研究,一些微针贴剂无论在动物模型还是量产工艺上均显示了很好的成药性,建立这些新型制剂的快速体外评价及质量控制方法成为一项当务之急。表皮由于可被微针机械性穿透而不再是决定药物透皮吸收速率的障碍,药物在真皮层的扩散速率有可能成为能够与微针释药相比较的律速步骤。于是,迄今为止的体外评价模型均以药物通过表皮扩散为律速步骤,对于微针透皮给药的评价完全失效。微针针尖物理刺穿表皮模拟层后,与药物接收液直接接触,药物释放速率,与真皮层的环境有很大差异。另一方面,以水凝胶模拟皮下组织或真皮层时,水凝胶基质过于密实,也使药物,特别是大分子的扩散不同于真实的动物组织。所以,微针协助的透皮给药的体外评价必须建立可以模拟药物在真皮层的扩散动力学的材料学模型。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评价或质检微针透皮给药的体外评价模型。为可通过体外实验评价微针贴剂或其他微针透皮给药制剂的药物释放动力学甚至其体内血药浓度曲线的材料学模型。这一体外评价模型的核心结构是一层可模拟通过真皮组织的药物传递动力学的聚合物膜。该聚合物膜由亲水性的聚合物材料通过静电纺丝并经微晶域交联制备而成,其孔隙率以及孔隙中水的流动性应与真皮层的细胞间体液相仿。该聚合物纤维膜,用作微针透皮给药的快速体外评价及质量控制。这种聚合物纤维膜兼具高孔隙率及足够的机械强度,亲水性大分子如蛋白、多肽、DNA、RNA及其它物质可以一定速率通过。聚合物溶液经静电纺丝及物理交联可转化为结构更加接近皮肤的多孔聚合物膜,兼具高孔隙率及足够的强度;微晶域交联处理使得聚合物纤维具有在水中溶胀却不溶解的性能。聚乙烯醇(PVA)是制备该纤维膜的理想材料之一。该聚合物膜能够提动接近药物在真皮组织扩散货传递的环境。如在该亲水性聚合物纤维膜上方附着一层厚度不超过0.3毫米的疏水膜,则可更好地模拟包括表皮和真皮的药物透皮释放情景。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评价或质检微针透皮给药的体外评价模型,所述体外评价模型包括:
a)其以可模拟真皮组织药物传递动力学的亲水性聚合物纤维膜为主要结构;
b)所述亲水性聚合物纤维膜的厚度与真皮层的厚度在一个数量级内;
c)所述亲水性聚合物纤维膜膜能够被水份湿润却不溶于水。
优选地,所述亲水性聚合物纤维膜吸水溶胀,能够被微针插入,却不发生严重变形,从而能够固定在各种评价药物透皮吸收的器具上。
优选地,构成所述亲水性聚合物纤维膜的聚合物材料主要是聚乙烯醇。
优选地,所述聚乙烯醇的分子量为80~100KDa。
优选地,所述亲水性聚合物纤维膜的厚度为0.4~2mm,更优选所述聚合物纤维膜的厚度为0.5~0.9mm。
优选地,所述亲水性聚合物纤维膜上方附着一层厚度不超过0.3毫米的疏水薄膜以模拟表皮。
优选地,所述亲水性聚合物纤维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聚合物溶于水中,制备聚合物溶液;
B、将聚合物溶液置于注射器中;
C、在注射器喷嘴和纤维接受板间加注电场,喷射纺丝,得电纺聚合物纤维膜;
D、将电纺聚合物纤维膜进行微晶域交联处理,即得所述聚合物纤维膜。
优选地,步骤A中,还包括在所述聚合物溶液中添加质量含量为20%的二甲基呋喃。
优选地,步骤D中,所述微晶域交联处理包括在两个温度区域下进行:-100℃到室温及室温至150℃,前者温度涵盖所述电纺聚合物纤维膜含水时的相变温度,后者温度涵盖所述电纺聚合物纤维膜干燥时的相变温度。
优选地,所述-100℃到室温之间进行的基质微晶域形成的交联处理须在该温度区间选择冰点上下的两点进行,且使构成纤维的聚合物含水,处在非玻璃态。
优选地,所述微晶域交联处理的温度区间在-20℃和10℃之间。
优选地,所述微晶域交联处理的重复次数在1到7次之间,更优选1到3次。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前述的体外评价模型在通过体外实验评价微针透皮给药制剂的药物释放动力学或预估体内血药浓度曲线中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8713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