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铁路行车预防挤岔报警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975658.8 | 申请日: | 2017-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457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2 |
发明(设计)人: | 李元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新兴铸管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L29/28 | 分类号: | B61L29/28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83 | 代理人: | 邹飞艳,张苗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铁路 行车 预防 报警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报警装置,具体地,涉及一种铁路行车预防挤岔报警装置。
背景技术
铁路运输目前是现有主要的运输方式,由于火车具有速度快等特点,导致其安全性尤其重要,否则则会导致不可预估的事故。在火车轨道中,道岔是十分常见的,针对不同线路,火车在行进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手动道岔。
以人为管控的手动道岔过程中,由于人为不稳定因素,偶会发生运输过程中挤岔、掉道等事故,具有极大安全隐患,且直接影响生产节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铁路行车预防挤岔报警装置,该铁路行车预防挤岔报警装置能够有效地起到警示作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铁路行车预防挤岔报警装置,包括:感应器和报警机构,感应器和报警机构均设置于铁轨的边缘且所述感应器设置于道岔边缘,并且火车先经过感应器再经过报警机构;报警机构包括壳体、驱动单元、伸缩杆和警报器,壳体的顶部开设有通孔,驱动单元设置于壳体的内部,伸缩杆竖直设置于驱动单元的顶部,警报器设置于伸缩杆的顶部;感应器通过导线与控制器相连,控制器通过导线与驱动单元和警报器相连接;
其中,感应器采集火车行进信号并将火车行进信号传送至控制器,控制器根据火车行进信号控制驱动单元与警报器的开启或关闭;驱动单元能够驱动伸缩杆进行伸缩且伸缩过程中能够穿过通孔。
优选地,壳体的顶部铰接有封盖,并且封盖能够遮盖通孔。
优选地,封盖与壳体的顶部之间设置有拉伸弹簧。
优选地,壳体的顶部设置有导向单元,伸缩杆能够穿过导向单元。
优选地,导向单元为顶部开口的空心圆台。
优选地,壳体埋设于地下,并且壳体的顶部与地面平齐。
优选地,感应器为红外感应器,警报器为声光报警器。
优选地,驱动单元为气泵或液压泵。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的铁路行车预防挤岔报警装置的具体工作原理如下:当火车经过道岔过程中,感应器采集到火车行进信号并将火车行进信号传送至控制器,控制器根据火车行进信号控制驱动单元与警报器的启动。由此驱动单元驱动伸缩杆8向上运动且伸缩过程中能够穿过通孔,进而使得警报器发出有效地警报。相反,一旦火车离开,驱动单元使得伸缩杆向下运动以将警报器置于壳体内且关闭警报器。由此可见,该装置不仅能够有效地预警道岔的火车,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对警报器进行保护,防止火车上遗落的物体对警报器造成损伤。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铁路行车预防挤岔报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感应器、控制器和报警机构的电路图;
图3是图1中报警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铁轨 2、感应器
3、报警机构 4、控制器
5、壳体 6、通孔
7、驱动单元 8、伸缩杆
9、警报器 10、封盖
11、拉伸弹簧12、导向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在本发明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上、下、内、外”等包含在术语中的方位词仅代表该术语在常规使用状态下的方位,或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的俗称,而不应视为对该术语的限制。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铁路行车预防挤岔报警装置,如图1-3所示,包括:感应器2和报警机构3,感应器2和报警机构3均设置于铁轨1的边缘且感应器2设置于道岔边缘,并且火车先经过感应器2再经过报警机构3;报警机构3包括壳体5、驱动单元7、伸缩杆8和警报器9,壳体5的顶部开设有通孔6,驱动单元7设置于壳体5的内部,伸缩杆8竖直设置于驱动单元7的顶部,警报器9设置于伸缩杆8的顶部;感应器2通过导线与控制器4相连,控制器4通过导线与驱动单元7和警报器9相连接;
其中,感应器2采集火车行进信号并将火车行进信号传送至控制器4,控制器4根据火车行进信号控制驱动单元7与警报器9的开启或关闭;驱动单元7能够驱动伸缩杆8进行伸缩且伸缩过程中能够穿过通孔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新兴铸管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芜湖新兴铸管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7565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金属下框和背光模块
- 下一篇:一种放置架及其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