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碎煤加压气化生化尾水深度处理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0959232.3 | 申请日: | 2017-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191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23 |
发明(设计)人: | 牟伟腾;张鹏远;卢清松;刘宁;杨言;王安其;王奕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唐(北京)水务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3/34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11569 | 代理人: | 王加贵 |
地址: | 100089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压 气化 生化 水深 处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碎煤加压气化生化尾水深度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煤气化是一个热化学过程。以煤或煤焦为原料,以氧气(空气、富氧或纯氧)、水蒸气或氢气等作气化剂,在高温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将煤或煤焦中的可燃部分转化为气体燃料或下游原料的过程。煤气化工艺是生产合成气产品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气化过程将固态的煤转化成气态的合成气,同时副产蒸汽、焦油(个别气化技术)、灰渣等副产品。煤气化工艺技术分为:固定床气化技术、流化床气化技术、气流床气化技术三大类,各种气化技术均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对原料煤的品质均有一定的要求,其工艺的先进性、技术成熟程度也有差异。
碎煤加压气化工艺由于气化炉内的温度相对较低,导致产生的有机废水污染物成分非常复杂,包括悬浮物、单元酚、多元酚、氨氮、有机氮、脂肪酸、芳香族化合物、杂环化合物、含硫化合物、油等物质,具有有机污染物种类多、浓度高、毒性大、色度深等特点,是一种典型的含有难降解有机物、处理难度大的工业废水。对于碎煤加压气化产生的废水,主要目前采用预处理和生化处理组合的工艺技术,但在实际运行中,来水COD(化学需氧量)含量波动较大,由于水质复杂,处理难度大,造成生化尾水存在波动,从而对深度处理运行带来的压力较大,难以保证最终出水稳定至达标含量,无法满足回用的要求。
因此,如何改变现有技术中,碎煤加压气化生化尾水处理系统的出水水质难以保证,出水无法后续回用的现状,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碎煤加压气化生化尾水深度处理系统,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对生化尾水进行深度、有效处理,使处理后出水能够回收利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本发明提供一种碎煤加压气化生化尾水深度处理系统,包括顺序相连的活性焦吸附单元、混凝沉淀单元、臭氧催化氧化单元和曝气生物滤池单元,所述活性焦吸附单元与能够投加活性焦的活性焦投加单元相连,所述臭氧催化氧化单元与能够产生臭氧的臭氧制备单元相连,所述曝气生物滤池单元与所述臭氧催化氧化单元相连。
优选地,所述活性焦吸附单元的吸附时间为3-8h,优选时间为4-6h,所述活性焦投加单元向待处理水中投加的活性焦与待处理水的重量比为1:800-1:150,优选重量比为1:600-1:180,待处理水在所述混凝沉淀单元的沉淀时间为0.5-6h,优选时间为3-5h,所述臭氧催化氧化单元通入的臭氧量为40-400mg/L,优选臭氧通入量为60-300mg/L,所述臭氧催化氧化单元的反应时间为20-90min,优选反应时间为30-60min。
优选地,生化尾水深度处理系统还包括缓冲单元,所述缓冲单元与所述活性焦吸附单元相连,所述活性焦吸附单元设置于所述缓冲单元和所述混凝沉淀单元之间。
优选地,生化尾水深度处理系统还包括湿焦脱水单元,所述湿焦脱水单元与所述活性焦吸附单元相连。
优选地,所述活性焦吸附单元包括沉淀池,所述沉淀池与所述湿焦脱水单元通过输送装置相连,沉淀时间为0.5-6h,优选沉淀时间为1-3h。
优选地,生化尾水深度处理系统还包括污泥脱水单元,所述污泥脱水单元与所述混凝沉淀单元相连。
优选地,生化尾水深度处理系统还包括尾气破坏装置,所述尾气破坏装置与所述臭氧催化氧化单元相连。
优选地,所述臭氧催化氧化单元位于所述混凝沉淀单元和所述曝气生物滤池单元之间,待处理水在所述曝气生物滤池单元的停留时间为6-16h,优选停留时间为8-12h。
优选地,向流通到所述混凝沉淀单元的待处理水中投加混凝剂和絮凝剂,混凝剂投加量为50-500mg/L,絮凝剂投加量为0.2-10mg/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唐(北京)水务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大唐(北京)水务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5923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