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土茯苓组培快繁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955751.2 | 申请日: | 2017-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942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2 |
发明(设计)人: | 陈培党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培党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 |
代理公司: | 玉林市振盛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45109 | 代理人: | 邱振泉 |
地址: | 537000 广西壮族***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土茯苓 组培快繁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生物技术中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土茯苓组培快繁方法。
背景技术
土茯苓又名:草禹余粮、冷饭团、仙遗粮、过山龙、过岗龙。特是攀援状灌木。根茎块根状,有明显结节,着生多数须根。茎无刺。单叶互生;革质,披针形至椭圆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圆形,全缘。7~8月开单性花,雌雄异株;伞形花序腋生,花序梗极短;花小,白色。9~10结果,浆果球形,直径6~8毫米,红色,其根茎可入药。根茎于秋季采挖为佳,晒干或趁鲜切片晒干备用。生长于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北、四川。生于山坡、荒山及林边的半阴地。具有味甘淡,性平、无毒。除湿解毒,利关节。目前,国内市场上缺口很大,供应量非常少。因此,合理地开发利用土茯苓资源,必将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未见国外学者对土茯苓进行研究报道,国内在种子萌发、生物量等方面有一些零散的研究,对其无性繁殖技术研究尚未见有报道。因此,为促进土茯苓繁衍生息,建立土茯苓无性繁殖体系是很有必要的。土茯苓良种快繁和规模生产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出一种土茯苓组培快繁方法,本发明以带芽茎段为外植体,经过诱导培养、继代培养、生根以及炼苗移栽等过程成功地获得了土茯苓离体再生植株,建立了土茯苓的离体快速繁殖技术体系,从而实现了本发明的目的。具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土茯苓组培快繁方法。
本发明的一种土茯苓组培快繁方法,包括以下的步骤:
(1)诱导培养:采集土茯苓优株根部当年生幼嫩萌芽条,剪取顶部茎段作为外植体,将外植体先用洗洁精浸泡4h,同时用软毛刷刷洗表面的柔毛,再用自来水冲洗6h,茎剪成1.6cm、带3个腋芽的茎段,在超净工作台上,用75%乙醇溶液中消毒35s,再用0.1%升汞浸泡25min,无菌水冲洗9次,接种至诱导培养基中进行不定芽诱,接种后置于每天光照15小时,光照强度为3200lx,置于培养温度为29℃的条件下培养直至形成不定芽;
(2)继代培养:将步骤(1)培养后长出的嫩芽从基部剪下并转入增殖培养基上进行增殖培养,接种后先在29℃条件下全暗培养4天,然后置于每天光照16小时,光照强度为3200lx,置于培养温度为29℃的条件下培养,每21天继代一次;
(3)生根培养:将步骤(1)或(2)的芽苗长至3cm高时,切割成单芽并接种到生根培养基上进行诱导生根,接种后置于每天光照17小时,光照强度为5100lx,培养温度为29℃的条件下培养至生根;
(4)炼苗移栽:将长至5cm的生根试管苗的培养瓶瓶盖半打开在培养室中炼苗4天后,培养瓶瓶盖全打开在室外于自然光照下炼苗5天后将试管苗从培养瓶中取出,洗掉根部培养基,尽量不伤害根部,栽入由泥炭土:黄泥土=1:2混合成的基质中并移栽定植于栽药种地中,移栽2个月保持空气湿度85%以上。
步骤(1)所述的诱导培养基为:MS+8.5mg/L 6-BA+4.5mg/L NAA+31g/L蔗糖+6.5g/L琼脂,pH为5.9。
步骤(2)所述的增殖培养基为:MS+1.1mg/L NAA+6.1mg/L 6-BA+31g/L蔗糖+6.1g/L琼脂,pH为5.4~5.9。
步骤(4)所述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3.1mg/L IBA+2.1mg/L ABT1+31g/L蔗糖+6.1g/L琼脂,pH为5.9。
本发明的优点是:土茯苓是一种常规种植品种,生长条件要求不高,但产量低,留种难。为促进土茯苓繁衍生息,很有必要建立土茯苓的离体快速繁殖技术体系。本发明以带芽茎段为外植体,经过诱导培养、继代培养、生根以及炼苗移栽等过程成功地获得了土茯苓离体再生植株,建立了土茯苓的离体快速繁殖技术体系技术易撑握,为土茯苓良种快繁和规模生产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培党,未经陈培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5575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