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框架式铝合金副车架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951172.0 | 申请日: | 2017-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336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0 |
发明(设计)人: | 潘琦俊;赵迎军;胡柏丽;王超;杨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禾田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00 | 分类号: | B62D21/00;B62D29/00;B62D2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83 | 代理人: | 邹飞艳,张苗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湖市芜***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框架 铝合金 车架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副车架的生产制备领域,具体地,涉及框架式铝合金副车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国家节能减排降耗的政策不断推出,汽车底盘轻量化已经是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中高端车上面开始大量采用铝合金结构件。目前,国内许多车企使用的仍然使用的是以前的一些传统铁板冲压焊接工艺进行生产焊接副车架。其节能减排降重的理念没有得到更好的运用。众所周知,高强钢板冲压焊接件,其产品往往较为笨重,减重效果不明显,且往往加工方式繁复,生产效率较低。
因此,提供一种能够根据整车的结构形式,设计成框架结构,然后将各部件之间焊接连接,减少焊接工序和后期加工工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汽车的整备质量的框架式铝合金副车架及其制备方法是本发明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高强钢板冲压焊接件,其产品往往较为笨重,减重效果不明显,且往往加工方式繁复,生产效率较低,而且不能适应现在对减排降耗的需求的适应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能够根据整车的结构形式,设计成框架结构,然后将各部件之间焊接连接,减少焊接工序和后期加工工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汽车的整备质量的框架式铝合金副车架及其制备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框架式铝合金副车架,其中,所述框架式铝合金副车架包括设置于副车架支撑位处的多块型材,至少一块所述型材向外延伸设置有板材,且至少一组相邻的两块所述型材之间通过管材连接。
优选地,至少一块所述型材为框架结构。
优选地,所述型材为经挤压制得,所述板材为经冲压制得,所述管材为经液压胀管方法制得。
优选地,至少一根所述管材上还设置有加固件。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框架式铝合金副车架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在副车架支撑位处设置型材,在所述型材外围焊接设置板材,将至少一组相连的两块型材之间通过管材焊接连接,制得框架式铝合金副车架。
优选地,至少一块所述型材为框架结构。
优选地,所述型材为采用挤压方式制得,所述板材为采用冲压方式制得,所述管材为采用液压胀管法制得。
优选地,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多块型材和至少一根所述管材围合形成为具有开口的车架框体,所述板材自所述型材向所述车架框体内部延伸设置。
优选地,至少一根所述管材上还焊接有加固件。
优选地,焊接方式为MIG焊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在常规汽车的副车架结构的支撑位处设置多块型材,而后在至少一块型材端部(即型材的外边处)向外延伸设置板材,再进一步将至少一组相邻的两块型材之间通过管材进行连接,从而使得通过在支撑位处设置型材,使得副车架结构稳定,且在型材处延伸设置板材,进一步提高制得的副车架的支撑性能,而后将至少一组相连的两块型材之间通过管材连接,从而使得最终的副车架为框架式,大大降低了其重量,且通过型材、板材和管材的配合,使得该副车架具有很好的支撑及使用性能,同时,型材、板材和管材均为铝合金材质,进一步降低了其重量。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框架式铝合金副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另一框架式铝合金副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型材2-板材
3-管材4-加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在本发明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内、外”为正常使用时本领域所常规能够理解的方位。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框架式铝合金副车架,其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框架式铝合金副车架包括设置于副车架支撑位处的多块型材1,至少一块所述型材1向外延伸设置有板材2,且至少一组相邻的两块所述型材1之间通过管材3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禾田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未经芜湖禾田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5117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移动台车转向机构
- 下一篇:汽车副车架上的固定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