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倍半萜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922700.X | 申请日: | 2017-09-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225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9 |
| 发明(设计)人: | 彭成;熊亮;周勤梅;戴鸥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7C35/34 | 分类号: | C07C35/34;C07C29/74;C07C29/76;C07C29/86;C07C49/653;C07C45/79;A61K31/047;A61K31/045;A61K31/122;A61P9/08 |
| 代理公司: | 成都高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2 | 代理人: | 李高峡;张娟 |
| 地址: | 610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倍半萜 化合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式Ⅰ所示的化合物、或其立体异构体、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其溶剂合物、或其前体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其中,取代基R1~R12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卤素、羟基、氨基、C1—C6的烷基或C1—C6的烷氧基中的某些特定基团,或相邻碳原子的两取代基组合成双键,或同一碳原子的两个取代基形成双键或羰基;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化合物具有较好的舒张血管作用,为临床上筛选和/或制备舒张血管药物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倍半萜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广藿香药材来源于唇形科(Lamiaceae)刺蕊草属(Pogostemon)植物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Benth的干燥地上部分,作为传统的芳香化湿中药,其具有芳香化浊、开胃止呕、发表解暑的作用,临床中常用于治疗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倦怠,腹痛吐泻等症。目前,国内外有少量学者对广藿香倍半萜成分进行研究,报道的化合物数量将近30个,类型包括:(1)广藿香烷及其重排产物。广藿香中具有代表性的化学成分主要为广藿香醇型,其次为重排产物α-广藿香烯型,β-广藿香烯型和δ-广藿香烯型;(2)愈创木烷型化合物。
随着对广藿香化学成分的报道逐渐增多,特别是倍半萜类化合物,被视为广藿香中的主要成分类型,同时也是广藿香油的主要组成部分。值得关注的是Ichikawa K等发现广藿香提取物和百秋李醇具有类似钙离子拮抗剂的作用,百秋李醇对K+诱导肠平滑肌和Ca2+诱导的胸主动脉血管环的收缩均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其EC50分别为5.95×10-5mol/L和4.7×10-5mol/L。除百秋李醇以外,广藿香中的其他倍半萜类化合物在舒张血管的研究方面鲜有报道。因此,从广藿香药材中分离提取出新的化合物并且以此为基础发现活性物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倍半萜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式Ⅰ所示的化合物、或其立体异构体、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其溶剂合物、或其前体药物、或其代谢产物:
其中,当R7为甲基,R2、R3为甲基、羟基时;R1、R4、R5、R6、R8、R9、R10、R11、R12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卤素、羟基、氨基、C1—C6的烷基或C1—C6的烷氧基,但不同时为氢,或相邻碳原子的两取代基组合成双键,或同一碳原子的两个取代基形成双键或羰基;
当R7为甲基,R2、R3形成双键,R1为羟基时;R4、R5、R6、R8、R9、R10、R11、R12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卤素、羟基、氨基、C1—C6的烷基或C1—C6的烷氧基,但不同时为氢,或相邻碳原子的两取代基组合成双键,或同一碳原子的两个取代基形成双键或羰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中医药大学,未经成都中医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2270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