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梯棱羊肚菌的栽培管理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710910328.0 申请日: 2017-09-29
公开(公告)号: CN107455145B 公开(公告)日: 2019-09-03
发明(设计)人: 赵琪;杨祝良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主分类号: A01G18/00 分类号: A01G18/00
代理公司: 昆明协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3108 代理人: 旃习涵
地址: 650201 *** 国省代码: 云南;5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梯棱羊肚菌 栽培 管理 方法
【说明书】:

一种梯棱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的栽培管理方法,该方法包括:1)播种和放置营养补充袋后,及时覆盖保湿材料;2)菌丝培养阶段,每亩喷洒腐殖酸、磷酸二氢胺和钾肥混合液2~4次;3)原基分化阶段,进行1~4次水刺激;4)菇蕾管护阶段,早晚各通风3~5次,控制土壤温度低于15℃,土壤湿度50~60%、空气湿度60~85%、二氧化碳浓度350~600ppm;5)幼菇管理阶段,白天开启棚(膜)向阳面通风口,控制棚内空气温度不超过25℃,直至第一茬菇采收结束;6)第一茬菇采收后第一茬菇采收后每亩喷洒复合肥混合液1~3次。该管理方法可以显著提高梯棱羊肚菌产量的同时,还可获得商品形状较好的成品菇。

技术领域

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食用菌田间管理方法,包括栽培模式及田间管理。

背景技术

梯棱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 M.Kuo et al.),商品名为羊肚菌或尖顶羊肚菌。隶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盘菌纲(Discomycetes)、盘菌目(Pezizales)、羊肚菌科(Morchellaceae),羊肚菌属(Morchella)。为我国目前羊肚菌属真菌中最主要的可栽培物种之一,野生种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四川、重庆及美国等地。

上世纪末至今,我国西南诸省对羊肚菌进行大面积的人工种植和产业化开发(申请号CN200610010962.0;申请号CN200810058482.0;申请号CN200910060399.1;申请号CN201010148565.6;申请号CN201010287662.3;申请号CN201310113092.X;申请号CN201310129134.9;申请号CN201310152370.2;申请号CN201210339140.2;申请号CN201310115468.0;申请号CN201310597665.0;申请号CN201310549990.X;申请号CN201310088180.9;申请号201510532171.3;申请号201610657674.8;申请号201610753358.0;申请号201610508072.6;申请号201611076375.1;申请号201611068481.5;申请号201610420085.8;申请号201610873957.6;申请号201610934171.0;申请号201610615618.8;申请号201610346275.X;申请号201610852559.6;申请号201610344030.3;申请号201611011067.0;申请号201610707713.0;申请号201710102760.7;申请号201710259118.X;申请号201710451268.0;申请号201710425869.4;申请号201710079586.9;申请号201710079586.9)。但受气候条件和栽培者采取的田间栽培管理方法不当,梯棱羊肚菌种植一直存在产量低且不稳定,成品菇外观不好看、且品质差等突出问题。所以,提出一种获得高产量和高品质梯棱羊肚菌栽培的田间管理方法,是目前产业化开发过程中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人根据课题组多年来对羊肚菌的资源调查、驯化栽培研究及全球羊肚菌物种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分析(赵琪等2009;Du et al.2012a,b,2014,2016a,b),提出本发明。采用本发明所述的梯棱羊肚菌栽培的田间管理方法能促进其原基产生,提高原基和幼菇抗逆性,从而提高梯棱羊肚菌产量、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梯棱羊肚菌栽培管理方法。采用该方法对栽培后的梯棱羊肚菌进行田间管理,解决了田间管理过程中土壤水分保持难、氧气供应不足、原基产生少、原基和幼菇抗逆性差、成品菇外观不好看、品质差等问题,提高了生产者的经济效益。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下述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该方法包括:播种和放置营养补充袋后,及时覆盖保湿材料;菌丝培养阶段;原基分化阶段;菇蕾管护阶段;幼菇管理阶段;第一茬菇采收后施肥阶段;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1032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