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纯电动汽车、工作方法及电池管理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0901383.3 | 申请日: | 2017-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456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2 |
发明(设计)人: | 陈超;王雷;白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11/18 | 分类号: | B60L1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安利霞 |
地址: | 102606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汽车 工作 方法 电池 管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纯电动汽车、工作方法及电池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问题的日益严重,电动汽车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内外的很多汽车厂商、科研机构等都开始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电动车研究开发。纯电动汽车是三大电动车类型之一,由于其动力源为蓄电池,采用电机驱动,因此其不仅能够满足传统内燃机汽车在动力性、经济性等方面的一般要求,还能够减少环境污染,具有节能、环保、噪音小等优点,是未来汽车发展的一个方向。
但是,由于目前纯电动汽车剩余续驶里程估算不准确,且无法随时随地充电,当纯电动汽车电量用尽,在路上抛锚时,目前一般无法就地对车辆进行充电,需用拖车将车运到临近的充电站或维修站,救援难度大,不方便。因此大多用户都有一定程度的里程焦虑,降低了用户体验,也不利于电池汽车的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纯电动汽车、工作方法及电池管理系统,用以解决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电量用尽时无法启动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纯电动汽车,包括:
高压配电盒;
动力电池,所述动力电池连接至所述高压配电盒;
至少一个备用电池,所述备用电池连接至所述高压配电盒;
与所述高压配电盒电连接的电机控制器;
电池管理系统,所述电池管理系统控制所述动力电池与所述高压配电盒连通或断开,以及,控制所述备用电池与所述高压配电盒连通或断开。
进一步的,所述动力电池与所述高压配电盒连接的电路上设置有第一开关;
所述备用电池与所述高压配电盒连接的电路上设置有第二开关;
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均与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纯电动汽车还包括:第三开关,所述第三开关与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电连接;
所述动力电池与所述备用电池均连接至所述第三开关,并通过所述第三开关与所述高压配电盒电连接;
其中,所述电池管理系统通过控制所述第三开关控制所述动力电池与所述高压配电盒连接或所述备用电池与所述高压配电盒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开关为单刀双掷开关。
进一步的,所述备用电池的单体材料与所述动力电池的单体材料相同,所述备用电池的模块电压与所述动力电池的模块电压相同,以及,所述备用电池的单体串数与所述动力电池的单体串数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备用电池设置在所述电动汽车的后备箱中;或者,
所述备用电池设置在所述电动汽车的座椅的底部。
进一步的,所述电池管理系统在所述动力电池的剩余电量小于预设值时,控制所述动力电池与所述高压配电盒断开,并控制所述备用电池与所述高压配电盒连通。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纯电动汽车的工作方法,所述纯电动汽车包括动力电池和至少一个备用电池;所述工作方法包括:
检测所述动力电池的剩余电量;
在所述动力电池的剩余电量小于预设值时,控制所述动力电池与纯电动汽车的高压配电盒断开,并控制所述备用电池与所述高压配电盒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工作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纯电动汽车的仪表台发送一显示预设信息的控制指令。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管理系统,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动力电池的剩余电量;
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动力电池的剩余电量小于预设值时,控制所述动力电池与纯电动汽车的高压配电盒断开,并控制备用电池与所述高压配电盒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纯电动汽车、工作方法及电池管理系统,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设置备用电池,使得在动力电池的电量耗尽时,电池管理系统能够将备用电池和高压配电盒连通,通过备用电池为整车提供动力,使得车辆能够驾驶至临近的充电站或维修站等,提高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纯电动汽车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纯电动汽车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纯电动汽车的工作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0138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