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队列行驶管理平台、控制方法和车载终端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85106.8 | 申请日: | 2017-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594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1 |
发明(设计)人: | 宋昕;田杰安;李元伟;姜德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G1/00 | 分类号: | G08G1/00;G08G1/0962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吴敏 |
地址: | 450016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队列 行驶 管理 平台 控制 方法 车载 终端 | ||
本发明涉及车辆队列行驶管理平台、控制方法和车载终端,车载终端上传的用户入队请求和出行信息,管理平台判断是否同意加入队列行驶,若同意需向对应的车载终端发送指令信息,该车载终端接收指令信息后,开始同步前面车辆的行车状态。本发明的队列行驶控制具有灵活性,不但适用于固定的汽车进行队列行驶,还能实现高速公路上的其他车辆根据需求加入队列,进而实现智能编队,有利于队列行驶技术的大面积推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辆智能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车辆队列行驶管理平台、控制方法和车载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巴黎气候变化协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等一系列法律、行业指导建议的颁布,汽车节能环保的属性显得日益重要。与此同时,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发展趋势,又为汽车节能技术发展的提供了新的方向。
高速工况时,风阻是汽车行驶时的主要阻力。其主要组成为汽车前后表面的压差阻力,即前部受到的正压和尾部受到的负压之差。依赖于智能化和网联化技术,可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实现车辆的队列行驶。通过采用队列行驶的技术方案,将前车与后车之间的距离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可大大降低所有参与队列行驶车辆的风阻,从而降低油耗。相关研究表明,该技术节油率在5%~10%。此外,通过队列行驶,还能减少高速公路上随意变道、超车的现象,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队列行驶技术的关键是在保障车队行驶安全的前提下,尽量缩小车与车之间的间距,以实现更好的节油效率。公布号为CN103395419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基于安全间距策略的车辆队列行驶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通过车速检测装置、行车间距检测装置、安全间距策略控制单元,实时计算被控车辆加速度,并通过车辆控制装置实现对被控车辆的控制。该方法的不足在于,各种检测装置的检测需要耗费一定时间,遇到前车高速行驶紧急制动,且安全距离较小时,极易发生安全事故,如长时间保持较大安全距离,则节油效率不佳。此外,该方法只能实现固定的汽车进行队列行驶,不能实现其他车辆根据需求加入队列,也不能根据用户需求在行驶中途退出队列,不能实现智能编队,不具有灵活性,不利于队列行驶技术的大面积推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队列行驶管理平台、控制方法和车载终端,用于解决现有技术在队列行驶过程中其他车辆无法加入队列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车辆队列行驶管理平台,包括以下解决方案:
平台方案一,包括:平台信息接收模块、匹配决策模块、平台信息发送模块,其中,平台信息接收模块用于获取待加入队列用户的入队请求和出行信息;
匹配决策模块用于判断待加入队列用户的出行信息与队列的出行信息是否一致,若一致,检测队列中排在最后的车辆与待加入队列用户的车辆的距离,当该距离小于设定距离时,向车载终端发送同意加入队列的指令信息;
平台信息发送模块用于将匹配决策模块的决策信息发送给队列用户的车载终端。
平台方案二,在平台方案一的基础上,所所述队列进行编队时,匹配决策模块还用于:
获取用户的入队请求和出行信息,根据用户的出行信息匹配车辆,编入一个队列;当队列中最前面车辆与其后面相邻的第一车辆的车间距离小于设定距离时,控制第一车辆同步所述最前面车辆的行车状态;当队列中第一车辆与其后面相邻的第二车辆的车间距离小于所述设定距离时,控制第二车辆同步第一车辆的行车状态,直到所述队列中排在最后的车辆与前车的行车状态一致为止,所述前车为与排在最后车辆相邻前面的车辆。
平台方案三、四,分别在平台方案一、二的基础上,用户的出行信息包括用户的出发地信息、出发时间及目的地信息,列队的出行信息包括列队的行车路线信息。
平台方案五、六,分别在平台方案三、四的基础上,用户的出行信息还包括车辆行驶的速度范围和服务站停车的时间范围,以及用户的健康信息、驾照信息、用户的交通记录信息、车辆保养信息和车辆型号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8510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