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夹持装置及其主动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61415.1 | 申请日: | 2017-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7940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3 |
发明(设计)人: | 穆罕默德·卡西姆;杨智春;谷迎松;贺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B17/02 | 分类号: | G05B17/02;B25B11/00 |
代理公司: | 西北工业大学专利中心 61204 | 代理人: | 陈星 |
地址: | 71007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夹持装置 夹持爪 夹持 主动控制 夹持力 智能 变化曲线 可设计性 实际需求 压电控制 智能调节 接触点 旋转环 变形 灵活 | ||
本发明提出一种智能夹持装置及其主动控制方法,智能夹持装置夹持爪的刚度可根据接触点变形而进行控制,利用压电控制MFC‑梁模型从而实现了夹持爪的刚度的可设计性。该装置在夹持过程中,可以智能调节夹持力的大小,实现平缓夹持住被夹物体。该装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设计夹持力变化曲线。本装置还可以根据被夹物体的尺寸,可以设计外侧旋转环的直径及内侧夹持爪的长度,实现对不同尺寸被夹物体的平缓夹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电工程领域,涉及到结构力学原理和自动控制原理。
背景技术
现有的夹持装置一般采用机械式连接,夹持爪刚度是固定的,夹持力与夹持点的变形为线性关系,不能实现夹持力的平缓施加,特别是夹持脆性物体时容易导致物体损坏。而且现有的夹持装置通常是针对特定尺寸的被夹对象设计的,无法考虑到夹持对象几何外形的不确定性,适用性较差。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两类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智能夹持装置及其主动控制方法,能够实现夹持力智能调节、夹持尺寸范围大的目的。
如图1所示,智能夹持装置由以角速度ω转动的外侧旋转环、三个贴有MFC(Macro-fiber composite)压电片的内侧夹持爪组成,向不同的方向旋转外侧旋转环可实现对被夹物体的抓紧和松开。通过控制施加在MFC压电片的控制电压来实时改变夹持爪的刚度,从而可以在抓紧被夹物体时实现夹持力的平缓施加。
以图1所示夹持圆柱状物体为例来说明夹持原理。每个贴有MFC压电片的夹持爪可以简化为悬臂的MFC-梁模型,如图2所示。图中A点为夹持爪与旋转轴的接触点,p点为被夹物体与夹持爪接触点,梁模型的长、宽和高分别为L、b和h,p点到 A的距离为lp,被夹物体直径为φp,p点处MFC-梁模型的变形和作用力分别为wg和Fg。
采用线性压电守恒方程(参考论文Zhang S Q,Li Y X,Schmidt R.,Modeling andsimulation of macro-fiber composite layered smart structures,CompositeStructures,126 (2015)89–100)和线性梁假设来建立MFC-梁模型的运动控制方程,本发明核心是被夹物体与夹持爪接触点(p点)处夹持力,夹持力取决于夹持爪的刚度、接触点处变形和施加在MFC压电片的电压。p点处变形的控制方程可表示如下:
其中,m表示等效质量,c表示等效阻尼,Fr(w)表示梁的等效恢复力,Fm表示外部作用力,FMFC表示MFC压电片的等效作用力。
基于欧拉-伯努利梁理论,梁的等效恢复力可以表示为变形的线性函数,即
Fr(w)=klw (2)
其中,kl表示等效刚度。而p点处MFC压电片的等效作用力也可以表示为电压(V)的线性函数,即
FMFC=klkMFCV (3)
其中,kMFC表示MFC压电片的变形-电压系数。
为保证夹持过程中能够实现对被夹物体的平缓抓紧,要求MFC-梁模型在p点处的等效夹持力Ft(w)-变形wg关系曲线具有可设计性,可以表示为:
Ft(w)=kl(w-kMFCV) (4)
则方程(1)可以重新写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工业大学,未经西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6141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