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减振悬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857476.0 | 申请日: | 2017-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183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23 |
发明(设计)人: | 张晶;李继伟;齐松明;左佳佳;陶晓雷;董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 |
主分类号: | B60K5/12 | 分类号: | B60K5/12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郝彩华 |
地址: | 215134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悬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发动机减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减振悬置。
背景技术
汽车悬置系统是动力总成(包括发动机、离合器及变速器等)与车架/底盘之间通过弹性元件连接而成的系统。汽车悬置设计的目的是为了隔离发动机产生的振动向车体的传递,降低路面激励对发动机的影响。近年来,随着道路条件的改善和其它总成的完善,发动机振动引起的车厢振动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降低发动机振动向车体的传递成为众多汽车厂商日益关心的问题。与此同时,轿车正朝着轻量化、大功率、前置前驱的趋势发展,这不仅不利于汽车振动噪声水平的降低,也为悬置系统的设计带来了挑战,悬置系统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该车型的振动噪声水平,继而决定该车型的档次和市场占有率。汽车悬置设计已成为汽车NVH工程的重要内容。
隔振是汽车悬置设计的主要目的。悬置系统要隔离的激振力的频率范围较宽,路面激励的频率集中在2-30Hz低频范围内,发动机产生的扰动力频率在亚音频(3-20Hz)到音频〔20-1OOOHz〕这一频率范围内,这同汽车较宽的行驶速度范围是相对应的。同时悬置系统面临的任务是要缓冲汽车处于启动、怠速、加速、减速、转弯、刹车、制动、换档等非稳态工况下受到的冲击载荷的作用。汽车复杂而多变的行驶工况,使悬置系统在整个工作范围内都起到良好的隔振作用成为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要满足上面这些要求,理想的悬置必须满足低频高刚度大阻尼,高频低刚度小阻尼的特性。
在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设计中,要使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固有频率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尽量避免悬置系统接近整车的其它模态频率而产生共振,即保证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具有较高的模态解耦程度,但是由于工艺和仿真的误差,在装车阶段依然会出现悬置引起的振动,现有技术中,悬置系统的刚度无法调节,只能通过安装减振器解决,但是由于安装空间的局限性,同时减振器的加工需要与供应商沟图协调,这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刚度可调节,从而可改善固有频率的新型减振悬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减振悬置,所述减振悬置分别与汽车发动机和汽车底盘连接,所述减振悬置包括壳体、橡胶件、金属板和质量块,所述橡胶件固定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金属板穿过所述橡胶件并从所述橡胶件的侧面伸出,所述质量块设置在所述金属板伸出所述橡胶件的部位上。
优选地,所述金属板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两端部,所述金属板的两端部分别伸出所述橡胶件的相对两侧面,所述金属板的两端部上均设有所述质量块。
进一步地,设置在所述金属板的两端部上的所述质量块相对所述橡胶件的中心对称设置。
优选地,所述金属板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两端部,所述金属板的两端部中的一端部伸出所述橡胶件的一侧面,所述金属板伸出所述橡胶件的一端部上设有所述质量块。
优选地,所述金属板上设有与所述质量块相配合的凹槽,所述质量块卡设在所述凹槽中。
优选地,所述橡胶件上设有贯穿所述橡胶件的相对两个侧面的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金属板相配合,所述金属板部分穿设在所述通孔中。
优选地,所述质量块具有多种重量规格。
优选地,所述质量块与所述金属板相可拆卸地连接。
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橡胶件设置在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之间,且所述橡胶件的上下两端面分别抵设在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上,所述上壳体上设有与所述汽车发动机连接的第一螺栓,所述下壳体上设有与所述汽车底盘连接的第二螺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分别呈开口相对的U型结构。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发明的新型减振悬置结构简单,通过调整质量块的质量,可调整该减振悬置的刚度,从而解决了由于该减振悬置的振动频率高于目标值所引起的振动噪声问题,同时可避免该减振悬置接近整车的其它模态频率而产生共振。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的新型减振悬置的立体图;
附图2为本发明的新型减振悬置的主视图;
附图3为本发明的新型减振悬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阐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未经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5747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机动车发动机悬置
- 下一篇:用于车辆的驱动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