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顶棚刚度检测装置以及车顶棚刚度检测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44968.6 | 申请日: | 2017-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495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01 |
发明(设计)人: | 仲华;张玉强;王志;孙雁冰 | 申请(专利权)人: | 臻越自动化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5/00 | 分类号: | G01M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德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04 | 代理人: | 郁旦蓉;刘国华 |
地址: | 201802 上海市嘉定区南翔***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顶 刚度 检测 装置 以及 设备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顶棚刚度检测装置以及车顶棚刚度检测设备,用于对车顶棚的两侧边上安装气囊的检测区域进行刚度检测。本发明提供的车顶棚刚度检测装置,包括:第一方向移动部;第二方向移动部;以及刚度检测部,用于在第一方向移动部、第二方向移动部的驱动下对检测区域中的至少一个测量点进行压力测量,其中,刚度检测部具有压力测量单元,压力测量单元包括压力触杆、压力传感器以及第一驱动构件,当第一驱动构件驱动压力触杆进行下降动作时,压力触杆的下端对测量点进行下压并产生预定变形量,压力传感器检测压力触杆所受到的测量点的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的值即为该预定变形量所对应的表征检测区域的刚度的压力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顶棚性能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顶棚刚度检测装置以及包含该车顶棚刚度检测装置的车顶棚刚度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为了降低驾、乘人员在汽车发生碰撞时的伤害,车顶棚两侧区配置安全气囊在汽车工业中大面积应用。该顶棚式安全气囊安装在车顶棚的两侧边上,在汽车发生碰撞时,气囊沿车顶棚的侧边向下展开。为了保证气囊在汽车发生碰撞时能够及时展开,有必要对车顶棚侧边的刚度进行检测。
零部件的刚度是指零部件受力时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通常采用测量零部件在受到预定压力时变形量的方法来评价零部件的刚度。现有技术中,车顶棚刚度的测量通常是将车顶棚固定放置,通过测量车顶棚在受到预定压力时的变形量来评价车顶棚的刚度。但是,对于车顶棚,特别是安装有气囊的车顶棚,这种通过测量车顶棚刚度的方法是不可靠的。
发明内容
发明人发现车顶棚是一种带有一定刚度的软质柔性产品,通过设定预定压力下压车顶棚,车顶棚两侧边上安装气囊的区域的变形量不易被检测和输出刚度评判的精确值。同时,通过预定压力测量变形量,也无法得到车顶棚产品的刚度范围。为此,发明人经过创造性思考和多次实验验证后应当反向测量,首次提出车顶棚产品的刚度应当通过反向检测来评判,即提出了一种评价车顶棚刚度的新的测量思路:预先使得车顶棚产生预定量的变形,通过测量该预定量的变形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来评价该车顶棚的刚度。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新的车顶棚刚度检测方法以及实现该检测方法的检测设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种车顶棚刚度检测装置,用于对固定放置的车顶棚的两侧边上安装气囊的检测区域进行刚度检测,其特征在于,包括:能够沿第一方向移动的第一方向移动部;能够沿第二方向移动的第二方向移动部,设置在第一方向移动部上;以及刚度检测部,设置在第二方向移动部上,用于在第一方向移动部、第二方向移动部的驱动下对检测区域中的至少一个测量点进行压力测量,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θ,0°θ180°,刚度检测部具有压力测量单元,压力测量单元包括压力触杆、压力传感器以及用于驱动压力触杆进行上升或下降动作的第一驱动构件,当第一驱动构件驱动压力触杆进行下降动作时,压力触杆的下端对测量点进行下压并产生预定变形量,压力传感器检测压力触杆所受到的测量点的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的值即为该预定变形量所对应的表征检测区域的刚度的压力值。
本发明提供的车顶棚刚度检测装置,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刚度检测部还具有预压定位单元,预压定位单元设置在第二方向移动部上,用于在第一方向移动部、第二方向移动部的驱动下对测量点进行预压定位。
本发明提供的车顶棚刚度检测装置,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预压定位单元包括定位杆以及用于驱动压力触杆进行上升或下降动作的第二驱动构件,当第二驱动构件驱动定位杆进行下降动作时,定位杆的下端对以所述测量点为中心、边距为120~140mm的区域进行压紧。
本发明提供的车顶棚刚度检测装置,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预压定位单元还包括安装板,固定设置在第二驱动构件上,用于将定位杆安装在第二驱动构件上,定位杆的数量为四个,四个定位杆呈矩形的设置在安装板上,压力触杆设置在四个定位杆所围成的矩形的中心位置,安装板上设置有供压力触杆安装的凹槽或通孔,矩形的尺寸为长245~285mm、宽80~10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臻越自动化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未经臻越自动化技术(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4496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指纹解锁智能眼镜
- 下一篇:一种基于指纹识别的通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