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恢复功能的减隔震结构及其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43947.2 | 申请日: | 2017-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8044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7 |
发明(设计)人: | 陈伟;陶忠;余登;叶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31/08 | 分类号: | E02D31/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恢复 功能 减隔震 结构 及其 设计 方法 | ||
1.一种带恢复功能的减隔震结构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带恢复功能的减隔震结构,包括上部结构Ⅰ(1)、上部结构Ⅱ(2)、预制消能构件(4)、滑块(5)、滑动曲面(6)和刚性地基基础(7);
所述上部结构Ⅰ(1)、上部结构Ⅱ(2)中的一种支撑在滑动曲面(6)上,上部结构Ⅰ(1)、上部结构Ⅱ(2)中的另一种支撑在刚性地基基础(7)上,支撑在滑动曲面(6)上的上部结构底部与滑动曲面(6)之间放置滑块(5),上部结构Ⅰ(1)、上部结构Ⅱ(2)均有各自独立的外伸刚性连梁/楼板(3),通过预制消能构件(4)将上部结构Ⅰ(1)、上部结构Ⅱ(2)的刚性连梁/楼板(3)相互连接;
所述方法步骤如下:
S1、根据TMD减震原理,初步选定上部结构Ⅰ(1)、上部结构Ⅱ(2)的各构件截面尺寸和材料参数,初步确定滑动曲面(6)的曲面半径和摩擦系数大小;其中材料参数包括材料种类、材料强度等级;
S2、根据建筑的空间尺度,选择合适的预制消能构件(4)布置于减隔震结构相应位置中,通过时程分析的方法计算减隔震结构在小震作用下的响应,计算后,上部结构Ⅰ(1)、上部结构Ⅱ(2)弹性余度处于50%-80%范围时,通过调整上部结构Ⅰ(1)、上部结构Ⅱ(2)的截面尺寸、材料参数以及预制消能构件(4)的材料参数,确保上部结构Ⅰ(1)、上部结构Ⅱ(2)在小震作用下处于弹性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预制消能构件(4)将上部结构Ⅰ(1)、上部结构Ⅱ(2)的刚性连梁/楼板(3)相互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S3:
S3、通过时程分析的方法计算步骤S2中调整后的结构在中震作用下的响应,计算后,上部结构Ⅰ(1)、上部结构Ⅱ(2)弹性余度处于30%-60%范围时,以改变上部结构Ⅰ(1)、上部结构Ⅱ(2)的固有频率为原则,调整上部结构Ⅰ(1)、上部结构Ⅱ(2)的截面尺寸、结构布置;通过调整上部结构Ⅰ(1)、上部结构Ⅱ(2)的截面尺寸及结构布置仍不能满足要求时,调整滑动曲面(6)的滑面半径;调整后的结构必须令上部结构Ⅰ(1)、上部结构Ⅱ(2)在中震作用下处于弹性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S4:
S4、通过时程分析的方法计算步骤S3中调整后的结构在大震作用下的响应,计算后,上部结构Ⅰ(1)、上部结构Ⅱ(2)不处于弹性状态时,先通过步骤S3中的方法进行调整,调整后仍不能满足上部结构Ⅰ(1)、上部结构Ⅱ(2)处于弹性状态时,应增大滑动曲面(6)的摩擦系数或采用更高效的预制消能构件(4);调整后的结构在大震作用下,上部结构Ⅰ(1)、上部结构Ⅱ(2)应处于弹性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S5:
S5、将步骤S4中确定的结构在小震及中震工况下再验算一次,确保上部结构Ⅰ(1)、上部结构Ⅱ(2)处于弹性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S6:
S6、将步骤S4中确定的结构进行超罕遇地震验算,至少确保上部结构Ⅰ(1)、上部结构Ⅱ(2)不达到承载能力极限,若上部结构Ⅰ(1)、上部结构Ⅱ(2)超过承载能力极限时,则通过增大滑动曲面(6)的摩擦系数和更换更高效的预制消能构件(4)进行调整,使上部结构Ⅰ(1)、上部结构Ⅱ(2)不超过承载能力极限,并满足上部结构Ⅰ(1)、上部结构Ⅱ(2)在小震、中震、大震下处于弹性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43947.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与土钉结合的高斜坡面超前止水施工方法
- 下一篇:一种多功能绞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