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吸气式脉冲爆震发动机抑制燃气前传的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20050.8 | 申请日: | 2017-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7689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9 |
发明(设计)人: | 范玮;李清安;王致程;张启斌;王永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02K7/02 | 分类号: | F02K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072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涵道 脉冲爆震发动机 吸气式 外涵道 中轴线 刺形 肋片 燃气 缓冲腔 爆震燃烧室 工程应用 推力损失 进气流 泄压道 有效地 同轴 小孔 小腔 泄压 连通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吸气式脉冲爆震发动机抑制燃气前传的结构,属于脉冲爆震发动机技术领域。由缓冲腔(2)、刺形肋片(3)、泄压道(4)、内涵道外壳(5),以及外涵道外壳(6)组成。其中,缓冲腔(2)为内涵道外壳(5)与刺形肋片(3)围成的小腔;刺形肋片(3)在内涵道中,其根部与内涵道外壳(5)的内侧相连;泄压小孔(4)为连通内涵道与外涵道的通道;内涵道外壳(5)的中轴线、外涵道外壳(6)的中轴线与爆震燃烧室(1)的中轴线同轴。本发明能够在进气流阻较小的情况下,有效地抑制吸气式脉冲爆震发动机燃气和压力前传,同时降低其推力损失,进一步推动吸气式脉冲爆震发动机的工程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脉冲爆震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吸气式脉冲爆震发动机抑制燃气前传的结构。
背景技术
采用爆震燃烧的发动机较常规等压燃烧发动机具有更低的熵增,将会成为未来发动机普遍采用的燃烧方式。脉冲爆震发动机(Pulse Detonation Engine,PDE)是一种利用间歇式爆震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燃气来产生周期性推力的新概念发动机。其单次循环包括:新鲜可燃混气的填充、点火及爆震波的形成、爆震波的传播以及已燃气体的排出四个主要过程。提高PDE工作频率是现在主要的研究内容,其关键是缩短新鲜可燃混气的填充过程与已燃气体的排出过程所消耗的时间。它有两种工作模态,火箭式与吸气式。火箭式PDE(Pulse Detonation Rocket Engine,PDRE)在工作时需自身携带氧化剂,而吸气式PDE(Air-breathing Pulse Detonation Engine,APDE)自身不携带氧化剂,工作时以从外界吸入空气中的氧为氧化剂。APDE较PDRE有更大的比冲,有着更为深远的潜在优势。
APDE在工作时,爆震燃烧过程中形成的高压将以压缩波的形式沿内通道向前传播,同时燃气也将前传。此过程将改变APDE进气道的流场结构,影响正常进气,并造成一定的推力损失。现有的抑制燃气前传的结构在抑制反压的同时具有较大流阻,增加了新鲜可燃混气的填充时间,不利于APDE进一步的工程应用。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克服APDE工作过程中燃气前传问题所带来的进气困难、推力损失以及现有抑制燃气前传的结构进气流阻大的缺点,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吸气式脉冲爆震发动机抑制燃气前传的结构,布置于爆震燃烧室与进气道之间,能够在进气流阻较小的情况下,有效抑制燃气和压力前传,同时降低推力损失。
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所述的一种吸气式脉冲爆震发动机抑制燃气前传的结构,由缓冲腔(2)、刺形肋片(3)、泄压道(4)、内涵道外壳(5),以及外涵道外壳(6)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腔(2)为内涵道外壳(5)与刺形肋片(3)围成的小腔;所述刺形肋片(3)在内涵道中,其根部与内涵道外壳(5)的内侧相连;所述泄压道(4)为连通内涵道与外涵道的通道,其在内涵道外壳(5)内侧的开口位置位于刺形肋片(3)的根部且相对于进气道(7)来流方向的下游侧;所述内涵道外壳(5)的中轴线、外涵道外壳(6)的中轴线与爆震燃烧室(1)的中轴线同轴,构成内、外涵双通道;所述内、外涵双通道前端与进气道(7)相连,后端与爆震燃烧室(1)相连。
所述的一种吸气式脉冲爆震发动机抑制燃气前传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刺形肋片(3)的顶端指向内涵道的下游且与内涵道外壳(5)的轴线的夹角小于90度。
所述的一种吸气式脉冲爆震发动机抑制燃气前传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刺形肋片(3)的顶端与内涵道轴线的垂直距离和爆震燃烧室(1)的半径相等,即内涵道的中心通道截面积与爆震燃烧室(1)截面积相等。
所述的一种吸气式脉冲爆震发动机抑制燃气前传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泄压道(4)为“U”型回转通道,且泄压方向与内涵道外壳(5)的轴线的夹角小于90度,指向外涵道的下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工业大学,未经西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2005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生态护坡数字化施工方法
- 下一篇:一种风扇转速控制系统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