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侧掌特征的签名鉴伪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811567.0 | 申请日: | 2017-09-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776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0 |
| 发明(设计)人: | 马啸川;齐夏兵;李庆武;马云鹏;金涛;徐文波;李佳;丁惠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国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姚兰兰;董建林 |
| 地址: | 213015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特征 签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侧掌特征的签名鉴伪方法,属于数字图像处理与电子签名鉴伪技术领 域。
背景技术
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中,往往需要对客户身份的真实性进行验证,以密码、射频识别卡作为识 别标志不能实质上对持有者身份进行鉴别。笔迹是后天经过长时间书写活动形成的具有个人特点 的文字符号的形象系统,可以反映出个人长期的书写习惯。个人的签名笔迹具有独特性,在国内 外的金融业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签名作为一种传统的身份识别标志,其重要性和法律地 位无法被取代。
签名鉴伪是对文件或其它介质中的手写签名进行鉴别的活动,它是验证签名人员身份的重要 根据。传统的签名鉴伪需要专门的鉴定人员进行人工鉴定,存在主观性强、实时性差、应用范围 窄等缺点,无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签名鉴伪问题。随着国家加大对电子签名的支持,在银行等金 融机构中利用计算机进行电子签名鉴伪已逐渐成为主流。
然而电子签名中的签名特征不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因为人们的签名会随着时间、地点和精神 状态等因素的不同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化,现有的电子签名的识别率低。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正确率的基于侧掌特征的签名鉴伪方 法,与传统的签名特征相比更加稳定、可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发明的一种基于侧掌特征的签名鉴伪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将从数字压力板上获取得到的样本图像进行预处理:对样本图像进行去噪处理,并将 签名图像和侧掌图像分别从样本图像中提取出来,对样本图像和相应的签名图像与侧掌图像进行 旋转归一化处理;
(2)特征提取:提取侧掌面积特征、侧掌形状特征、侧掌纹理特征和侧掌位置特征;
(3)特征相似性度量:将步骤(2)得到的侧掌面积特征、侧掌形状特征、侧掌纹理特征和 侧掌位置特征分别与模板侧掌特征进行相似性度量,得到侧掌面积特征度量T1、侧掌形状特征度 量T2、侧掌纹理特征度量T3和侧掌位置特征度量T4;所述模板侧掌特征是使用步骤(2)从模板图 像得到的,包括侧掌面积特征、侧掌形状特征、侧掌纹理特征和侧掌位置特征;所述模板图像是 签名者提前录入的图像,是一个按时间顺序由多幅图像组成的图像集合;将相似性度量结果与设 定好的阈值做对比,从而输出签名鉴伪结果。
步骤(1)中,样本图像是一个按时间顺序由多幅图像组成的图像集合C,取C中的最后一 幅图像Cl,对Cl进行二值化处理得到图像Cgl,然后开始签名图像和侧掌图像提取,具体步骤 如下:
(a1)在图像中自左到右扫描每一列的像素点,得到的第一个像素不全为0的列和最后一个像 素不全为0的列,记第一列的前一列的横坐标为dxs1,最后一列的后一列的横坐标为dxp2;
(b1)记dxs1和dxp2之间扫描得到全部像素值为0的列的横坐标为dxi,如果列dxi的前一列像 素不全为0,列dxi+n的后一列像素不全为0,列dxi和列dxi+n之间的列全为0,且满足 dxi+n-dxi>ε1,则令dxs2=dxi,dxp1=dxi+n,其中ε1是一个阈值;
(c1)在列dxs1和dxs2之间从上到下进行行扫描,得到第一个像素不全为0的行和最后一个像 素不全为0的行,记第一行的前一行的纵坐标为dys1,最后一行的后一行的横坐标为dys2,则从 图像Cl的范围(dxs1,dxs2,dys1,dys2)中提取出签名图像S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国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未经江苏国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河海大学常州校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1156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绘本识别方法及电子设备
- 下一篇:铁轨上方人体识别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