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氧化碳和氧气气体混合装置及混合气体助燃污染气体零排放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809787.X | 申请日: | 2017-09-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132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4 |
| 发明(设计)人: | 高振发;高鹏;高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家口新金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F5/00 | 分类号: | B01F5/00;F23J15/00;F23J15/02;F23L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卓特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72 | 代理人: | 段宇 |
| 地址: | 075000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沙岭***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二氧化碳 氧气 气体 混合 装置 混合气体 助燃 污染 排放 系统 | ||
本申请涉及燃烧及环保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二氧化碳和氧气气体混合装置及混合气体助燃污染气体零排放系统,由于参与助燃的气体是氧气和二氧化碳混合气体,充分燃烧时氧气参与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这样尾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就相当高,能达到95%以上,因此就极大的降低了二氧化碳的回收难度,也就降低了回收二氧化碳的成本,并且还极大的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了对大气的污染,缓解了温室效应的产生;同时还由于参与助燃的气体是氧气和二氧化碳混合气体,还避免了大量的氮气参与燃烧,从而避免了氮氧化物的排放,进而降低了对大气的污染,并且还缓解了雾霾的产生,提高了燃烧的热效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燃烧及环保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二氧化碳和氧气混合装置及混合气体助燃污染气体零排放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工业的迅猛发展,人类对煤、石油、天燃气等燃料的大规模使用,再加上大面积火灾和绿色植被的破坏,导致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逐年增加,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并带来了严重的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所以减少污染气体排放是当务之急。
目前,减少污染气体排放的措施一般是增加尾气的处理系统,对尾气中的灰尘和有害气体进行处理,然后将处理后的尾气排入大气中。然而由于燃烧过程中是空气参加助燃,空气中氮气占空气总体积的78.084%,氧气占20.948%,其他气体的总和占0.68%,氮气在燃烧过程中吸附了大量的热量,并且在高温环境下氮气与氧气发生反应,还生成了氮的多种氧化物,排入空气中不仅污染了空气还带走了大量的热量,降低了燃烧的热效率,并且由于尾气中氮气所占的体积依然很大,所以有害气体浓度就较低,尾气处理的难度就相当大。
由于目前尾气处理系统仅是对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进行处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入空气中,众所周知二氧化碳是典型的温室气体,排入空气中造成了大气污染,形成了可怕的温室效应,但是由于尾气中氮气和氮氧化物所占的体积很大,二氧化碳所占的体积较小,因此回收尾气中二氧化碳难度较大,成本也较高。
因此,如何提高燃烧的热效率、降低二氧化碳回收难度、避免污染气体的排放,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二氧化碳和氧气气体混合装置及混合气体助燃污染气体零排放系统,以提高燃烧的热效率、降低二氧化碳回收难度、避免污染气体的排放。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二氧化碳和氧气气体混合装置,包括圆柱形混合桶、二氧化碳高压进气管和氧气高压进气管;其中,所述二氧化碳高压进气管和所述氧气高压进气管由外部通入所述圆柱形混合桶上端,并且所述二氧化碳高压进气管和所述氧气高压进气管的出气方向均沿所述圆柱形混合桶内壁螺旋向下;所述圆柱形混合桶的下端具有出气孔。
如上述所述的二氧化碳和氧气气体混合装置,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圆柱形混合桶的桶底设置为圆锥形桶底,所述出气孔设置于所述圆锥形桶底下端。
如上述所述的二氧化碳和氧气气体混合装置,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圆柱形混合桶的内壁设置有向内侧凸出并且竖直向下延伸的挡板。
如上述所述的二氧化碳和氧气气体混合装置,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圆柱形混合桶内腔具有相互交错的横向隔板和纵向隔板,所述横向隔板和所述纵向隔板与所述圆柱形混合桶内壁具有一定间距。
一种二氧化碳和氧气混合气体助燃污染气体零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二氧化碳和氧气气体混合装置、混合气储气罐、燃烧系统、尾气处理系统和制氧设备;所述尾气处理系统与所述二氧化碳和氧气气体混合装置通过所述二氧化碳高压进气管连通;所述制氧设备与所述二氧化碳和氧气气体混合装置通过所述氧气高压进气管连通;所述二氧化碳和氧气气体混合装置的出气孔与所述混合气储气罐连通;所述混合气储气罐与所述燃烧系统连通;所述燃烧系统与所述尾气处理系统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家口新金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张家口新金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0978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