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板栗菌根菌人工培养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808662.5 | 申请日: | 2017-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866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9 |
发明(设计)人: | 张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坤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C12R1/64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26400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菌丝 菌根菌 板栗 人工培养 菌肉组织 浸染 菌根 斜面培养基 菌丝接种 扩大培养 培养容器 交汇处 接种孔 幼苗 回接 菌柄 菌盖 菌种 转管 纵切 采集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板栗菌根菌人工培养方法,属于菌根菌人工培养领域。包括以下步骤:1)取板栗菌根菌子实体,纵切为两半,采集菌盖与菌柄的交汇处,得到菌肉组织块;2)将菌肉组织块置于斜面培养基中,在25~28℃下培养至菌肉组织块萌发出菌丝后,将菌丝转管后,在25~28℃下培养至菌丝长满斜面,获得纯菌丝;3)将纯菌丝接种到扩大培养料的接种孔中,在25~28℃下培养至菌丝长满培养容器,获得板栗菌根菌。本发明板栗菌根菌的人工培养方法,操作简单,利用本发明培养得到的菌种回接板栗幼苗,菌根浸染率最高可达50.3%,平均浸染率为46.5%。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菌根菌人工培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板栗菌根菌人工培养方法。
背景技术
菌根是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相容性最普遍的共生现象,外生菌根的形成使树木依靠菌根菌的帮助提高对土壤中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能力。外生菌根菌分泌的有机态磷分解酶能将枯枝落叶和土壤有机质中的有机态磷分解吸收直接传输给树木利用,从而起到抗旱、促生、防病的效果。外生菌根真菌侵染宿主植物根系后,一方面形成哈蒂氏网和菌套,另一方面菌丝向外延伸形成致密的菌丝网,甚至形成菌索。由于多数外生菌根真菌对寄主不具有严格的专一性,外延菌丝伸展过程中接触到其它可与其共生的寄主植物的根系后也可再度侵染,形成根间的菌丝桥。菌丝桥的建立使不同植株之间形成了源库关系,使植物间可传递C、N、P和水分等物质,从而使受体植物的营养状况得到改善。
板栗根系与外生菌根菌也存在一种共生关系。在板栗园林下,可以看到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板栗菌根菌的子实体。调查研究发现,能与板栗形成外生菌根的真菌有13属29种,分布的优势真菌有马勃属(Lycoperdon)、须腹菌属(Rhizopogon)、秃马勃属(Calvatia)、红菇属(Russula)、牛肝菌属(Boletus)、鹅膏属(Amanita)、松塔牛肝菌属(Strobilomyces)等。其中,马勃类和须腹菌与板栗共生关系最好,其次为红菇属及牛肝菌属。
外生菌根真菌对板栗的正常生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能提高板栗根系对土壤中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能力。如果土壤中缺少菌根菌,板栗就不能正常生长发育。板栗多生长在山区,在土壤肥力贫瘠的板栗园,土壤养分含量很低,施肥困难,因此,山区的板栗常因着生位置、株龄不同表现出植株营养状况和生长势很大差别。在板栗常规嫁接育苗中,由于苗床或培养基中缺乏能与板栗根系共生的菌根菌,所以,移栽到大田的常规嫁接苗,成活率低,生长发育迟缓,而且到2~3年后还会出现大树死亡的现象。
然而,板栗根系与外生菌根菌的共生关系十分复杂,许多菌根真菌的分离培养比较困难。板栗菌根化研究已有成功报道,但接种的菌剂均采用的是外来菌种,接种效果很不理想。虽然秦岭等人也成功从板栗产区土壤中采集多种真菌子实体,但并未分离出能成功回接的菌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板栗菌根菌人工培养方法,培养得到与板栗根系有良好共生关系的板栗菌根菌。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板栗菌根菌人工培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组织分离
取板栗菌根菌子实体,纵切为两半,采集菌盖与菌柄交汇处的菌肉组织块;
2)菌丝培养与提纯
将采集的菌肉组织块置于斜面培养基中,在25~28℃下培养至菌肉组织块萌发出菌丝后,将菌丝转接至斜面培养基中,在25~28℃下培养至菌丝长满斜面,获得纯菌丝;
所述的斜面培养基的制作为:首先,用沸水煮马铃薯后过滤,回收滤液得到马铃薯汁液;其次,将板栗枯枝落叶水煮液、根际土壤水提液和水加入马铃薯汁液中后,加入琼脂,边加热边搅拌至琼脂完全融化后,再加入葡萄糖,充分混匀后冷却;最后,调节pH值为5~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坤,未经张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0866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