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全自动同步压紧机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70411.2 | 申请日: | 2017-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9837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5 |
发明(设计)人: | 肖平;李伟;吴越;何郎;张恒杰;张闻萧;葛荣凯;李志成;韩利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Q7/14 | 分类号: | B23Q7/14 |
代理公司: | 南京利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56 | 代理人: | 任立 |
地址: | 241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全自动 同步 压紧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自动同步压紧机,用于将工件调整和压紧,待执行件进行加工,所述压紧机包括工作台、夹具机构、调整机构及扶正压紧机构,所述夹具机构可以相向位移的一对限位挡块,所述调整机构包括由移动平台、限位开关和调整机构推板,所述限位开关随移动平台移动能够触碰第一限位挡块上的触点;所述扶正压紧机构包括四只压杆、电磁锁紧铰链、半齿轮杆及双头齿轮杆,压杆分别通过电磁锁紧铰链、半齿轮杆及双头齿轮杆完成扶正锁紧过程。在工件送入本发明后,能够通过夹紧机构、调整机构及扶正压紧机构自动完成工件的姿态或偏移的调整、以及工作位置的定位工作,还具有定位准确,安全系数高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业夹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自动同步压紧机。
背景技术
当涉及到大批量生产产品时,保证每一道工序下工件能处于正确位置(正确定位)是保证生产自动化和持续性的重要前提,为了保证工作顺利进行,很多工厂或者加工厂会配备专职人员进行每道工序定位工作,该工作大都通过工人肉眼观察后操作相关按键或者闸刀进行定位,在本工序工作结束后在再通过按键解除定位将工件送入下一个工序,这种工作模式虽然也是流水线工作且工人劳动强度不是很大但是长此以往会给工人造成视觉疲劳从而出现定位不准甚至定位错误的结果直接导致生产线停运,产品返工,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精度,直接或间接增加企业负担。所以,为了解决上述的诸多问题,需要研究一种全自动无人值守的夹紧定位机构即全自动同步压紧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自动无人值守的全自动同步压紧机,在工件送入本发明后,能够通过夹紧机构、调整机构及扶正压紧机构自动完成工件的姿态或偏移的调整、以及工作位置的定位工作,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为实现上述的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全自动同步压紧机,用于将工件调整和压紧,待执行件进行加工,所述压紧机包括工作台、夹具机构、调整机构及扶正压紧机构,
所述夹具机构包括由驱动器驱动在工作台上固定或相向运动的第一限位挡块和第二限位挡块;
所述调整机构包括由电机驱动的移动平台、以及控制所述电机通、断电的第一限位开关和设于移动平台上的调整机构推板,所述移动平台由电机驱动在工作台上沿一直线导轨滑动,且所述直线导轨方向与第一限位挡块移动方向相同,所述第一限位挡块上设有所述第一限位开关的触点,且所述第一限位开关随移动平台移动能够触碰第一限位挡块上的触点;
所述扶正压紧机构包括一对第一压杆和一对第二压杆,其中两第一压杆刚性连接组成压紧架,所述压紧架设于调整机构的相对面,且两个第一压杆底部分别通过电磁锁紧铰链连接一支架,所述支架底部设有朝向调整机构的滑轨,所述支架固定连接一朝向调整机构的扶正板,且所述扶正板工作面与所述调整机构推板工作面相对且平行,所述支架还上设有控制电磁锁紧铰链通、断电状态的第二限位开关,所述第二限位挡块上设有所述第二限位开关的触点,且所述第二限位开关随压紧架移动能够触碰第二限位挡块上的触点,所述压紧架由一直线驱动器驱动沿滑轨滑动或者沿电磁锁紧铰链转动;两第二压杆左右对称设于所述压紧架的相对面,且所述两第二压杆底部分别连接半齿轮杆,所述两半齿轮杆与一双头齿轮杆啮合,且所述双头齿轮杆通过联轴器连接一伺服电机。
作为本发明对上述方案的优化,所述驱动器包括齿轮、啮合于齿轮两侧的且相向移动的齿条,所述第一限位挡块及第二限位挡块分别固定于两齿条端面上对应的位置,所述齿轮通过一蜗杆驱动。
作为本发明对上述方案的优化,所述第一限位挡块和第二限位挡块两侧的工作台平面上设有标尺。
作为本发明对上述方案的优化,蜗杆前端设有手持摇杆。
作为本发明对上述方案的优化,所述第一限位挡块与第二限位挡块均通过弹簧固定在齿条端面上,且第一限位挡块与第二限位挡块顶部设有直倒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程大学,未经安徽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704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