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球面UV和重投影的云实时绘制优化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727498.5 | 申请日: | 2017-08-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611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30 |
| 发明(设计)人: | 潘明皓;史蒂芬·克莱门特;李熠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五一视界数字孪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T15/00 | 分类号: | G06T1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创嘉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47 | 代理人: | 魏嘉熹 |
| 地址: | 100086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球面 uv 投影 实时 绘制 优化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球面UV和重投影的云实时绘制优化算法,通过三维噪声纹理计算云层形状并生成三维云层纹理,将整个天空半球用球面UV参数化,将球面UV空间分割成4x4像素的小块,在每一帧中对每个小块只绘制其中的一个像素对应方向上的云,每16帧后保留整个球面UV图,将最近生成的两张完整球面UV图根据当前的相机视角重投影到视区上并进行插值,从而得到最终的绘制结果。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算法在视角或云层快速变化时出现噪点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云实时绘制算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球面UV和重投影的云实时绘制优化算法。
背景技术
云的绘制是实时绘制自然环境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一个典型的云绘制算法由造形和着色两步组成,其中造形一步使用多个不同频率下的三维噪声纹理生成云的基本形状。着色这步则通过在造形好的云层中进行光线跟踪,计算云的颜色。
由于云层形状的不规则性和大气中光照环境的复杂性,各种实时云绘制算法一般难以在一帧内(即几十毫秒的量级上)完成整个绘制过程。一种常见的优化算法是将绘制分摊到各个帧之间,每一帧只绘制一部分的云,在帧之间进行重投影和插值。然而,采用这种优化算法有一个本质的问题:由于云的绘制是在视口空间中计算的,因此当相机转动时,由于视角发生变化,上一帧的计算结果有部分或全部无法重投影到当前的视口内,不能复用。此时,只有当前帧对应的区域会更新云的绘制,所以会出现噪点的问题,特别是在视口边缘处。同时,由于每一帧对应的区域的绘制结果都会被重投影到下一帧,因此当云层的变化速度太快时,也会由于帧间云层形状的不匹配而产生噪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球面UV和重投影的云实时绘制优化算法,解决现有算法在视角或云层快速变化时出现噪点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球面UV和重投影的云实时绘制优化算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通过三维噪声纹理计算云层形状并生成三维云层纹理,利用三维噪声纹理生云图像,所述的云图像通过不同频率下的perlin噪音结合ray marching来生成,所述三维噪声纹理生成云图像过程中包括去噪音处理步骤,然后运用基于图像的绘制技术,将云图像映射到虚拟场景的天空上。
步骤二:将整个天空半球用球面UV参数化,半球面上方向为(X,Y,Z)的单位向量对应于纹理空间内(u=0.5x+0.5,v=0.5y+0.5)的位置。
步骤三:将这个球面UV空间分割成4x4像素的小块,在每一图像帧中对每个小块只绘制其中的一个像素对应方向上的云,每16帧后整个球面UV图上的云都绘制完成后我们保留整张球面UV图,所述每个图像帧由相机采集,所述相机包括深度视频采集相机和彩色视频采集相机。
步骤四:在每一图像帧的渲染中,将最近生成的两张完整球面UV图根据当前的相机视角重投影到视区上并进行插值,从而得到最终的绘制结果。
所述插值为最近邻线性插值法,所述最近生成的两张完整球面UV图分别为F-1(u,v),F0(u,v),经过t帧后当前帧的插值函数F(u,v)为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三维云层纹理包括2个3d纹理,1个2d纹理,所述2个3d纹理放perlin噪音和worley噪音的结合体,用于计算云的形状和表面细节;所述1个2d纹理放不同频率的curl噪音,用于扭曲云的形状。
优选的,所述云场景渲染和绘制工作基于GPU进行实现。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使用球面UV参数化计算整个天空中的云而不是像传统算法一样仅在视区范围内计算,这样就剥离了云绘制与当前相机视角的相关性,从而可以保证在相机转动时都可以复用之前帧的计算结果,达到稳定的绘制效率和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五一视界数字孪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五一视界数字孪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2749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