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热膜外接引线装置、带有外接引线装置的电热膜在审
申请号: | 201710714279.3 | 申请日: | 2017-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137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1 |
发明(设计)人: | 袁凯;冯高亮;刘海滨;王红福;戎伟;刘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格菲电子薄膜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1/00 | 分类号: | H05B1/00;H05B3/02;H05B3/3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世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86 | 代理人: | 肖淑芳;郝文博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外接引线 电热膜 绝缘层 线路出口 线路接口 连接电源 电极 耦合 应用 | ||
1.一种电热膜外接引线装置,包括:
线路接口端,用于耦合电热膜的电极;
线路出口端,用于连接电源;
导线,所述线路接口端和线路出口端之间通过导线相连;
第一绝缘层;和
第二绝缘层;
所述导线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热膜外接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路接口端包括裸露的导体,通过裸露的导体与电热膜耦合;所述线路出口端包括裸露的导体,通过裸露的导体与电源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热膜外接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采用铜导线;和/或所述线路接口端为裸露铜箔或铜浆;和/或所述线路出口端为裸露铜箔或铜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热膜外接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的形状结构设置满足公式Ⅰ:
S=IL/(54.5×U) (Ⅰ)
其中,
I为导线中通过的最大电流,单位是A;
L为导线的长度,单位是mm;
U为允许的电压降,单位是V;
S为导线的横截面积,单位是mm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热膜外接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的形状结构设置满足公式Ⅱ:
I=9S (Ⅱ)
I为导线中通过的最大电流,单位是A;
S为导线的横截面积,单位是mm2。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电热膜外接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的厚度为10-1000μm,进一步优选的,导线厚度为50μ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热膜外接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监控模组接口端,所述监控模组接口端为裸露的导体,用于与电热膜的控制系统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热膜外接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路出口端的裸露的导体按照所要连接的电源的接口模式设计成子母扣式结构、锡焊接式结构、过孔铆钉式结构或软排线连接器式结构,优选锡焊接式结构或软排线连接器式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热膜外接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控模组接口端的裸露的导体按照所要连接的控制系统的接口模式设计成子母扣式结构、锡焊接式结构、过孔铆钉式结构或软排线连接器式结构,优选锡焊接式结构或软排线连接器式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热膜外接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厚度均为10-500μm,均优选1mil或0.5mil两种厚;
优选地,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第二绝缘层均采用聚酰亚胺或聚酯类薄膜。
11.一种带有外接引线装置的电热膜,包括电热膜、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电热膜外接引线装置,所述电热膜外接引线装置中的线路接口端与电热膜电极耦合。
12.一种电热膜的外接引线装置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制作电热膜的过程中,将所述外接引线装置的线路接口端与电热膜的电极导通连接,所述外接引线装置与电热膜电极连接区域封合于所述电热膜的电极层和覆盖在电极层表面的胶粘层之间;
优选地,所述外接引线装置的线路接口端与电热膜的电极通过导电胶贴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热膜的外接引线装置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胶采用ACF(薄膜型异向性导电胶)、ACP(印刷型异向性导电胶)、导电胶带等固态导电胶;或者采用导电银胶、导电银浆、导电铜浆等液态导电胶;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导电胶采用导电银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格菲电子薄膜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无锡格菲电子薄膜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14279.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