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沉淀藻池-藻菌共生生态板槽-微生物滤池的水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707570.8 | 申请日: | 2017-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997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1 |
发明(设计)人: | 吴健;曾辉;刘巧林;刘絮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C02F3/30;C02F101/20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胡云飞 |
地址: | 450001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生物 藻池 藻菌共生 沉淀 生态板 滤池 去除 水处理系统 丝状绿藻 有机质 生长 漂浮 沉降作用 氮磷元素 水生昆虫 依次设置 自然形成 颗粒物 悬浮物 氮磷 挂膜 好氧 进水 滤除 厌氧 藻体 水体 污水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沉淀藻池‑藻菌共生生态板槽‑微生物滤池的水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水处理系统按进水方向依次设置沉淀藻池、藻菌共生生态板槽和微生物滤池,沉淀藻池中漂浮生长有丝状绿藻,用以去除污水中的氮磷等元素,同时沉淀藻池还可通过沉降作用去除水中的颗粒物、悬浮物等杂质;藻菌共生生态板槽由添加丝状绿藻的浅长池自然形成,包括漂浮生长的藻体、微生物和水生昆虫,主要去除水体中的有机质和部分氮磷元素等;微生物滤池中挂膜生长有好氧/厌氧的微生物,可进一步去除水中的有机质等,并滤除杂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沉淀藻池-藻菌共生生态板槽-微生物滤池的水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藻类具有独特的代谢方式,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太阳能和无机物合成本身的生物体,也可吸收有机物为碳源和能源,同时吸收大量氮磷。丝状藻可以很方便的移出水体,带走这些营养物质。因此,利用藻类处理污水可以克服传统污水处理方法易引起二次污染、潜在营养物质丢失、资源不完全利用等弊端,藻类能够有效并低成本地去除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但在传统的藻类水处理应用方法中,有许多不足之处。如用微藻处理废水会带来藻体完全回收困难,成本较高。而用某些丝状绿藻,如水棉属,不耐高COD条件,也不耐高温,易腐烂;再如一些刚毛藻,需要有支撑附着物,收集应用困难,适温条件也受限;周丛藻类也有类似问题。
随着工业进步和社会发展,水污染亦日趋严重,成了世界性的头号环境治理难题。普通污水主要污染物为COD,氨氮、硝态氮和磷酸盐,这些废水会造成水体发臭,鱼虾死亡。有些工业污水还含有有毒难降解化合物和重金属,这种污水对环境毒害更大,也更难治理。污水的处理方法主要有三大类: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生物法与物理化学方法相比,具有速度快、消耗低、效率高、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以及无二次污染等显著优点,是一种消除污染既经济安全又彻底的方法。
传统生物处理污水方法如活性污泥法对污染水中的有机物,悬浮物去除效果较好,但处理工艺能耗大,总磷、总氮处理效果不稳定;处理过程中会伴随产生大量污泥,带来污泥处理及处置成本高的问题;而且污泥处理过程中还存在臭味等气体污染;此外设备较多、管理难度较大也是该处理工艺的不足之处。
藻菌共生系统净化水质的研究进展(现代农业科学,2016年第4期,熊云武等)中指出可通过藻菌共生系统净化水质,但该处理方法仅进行一步处理,得到的处理水不能达到地表三级水的标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沉淀藻池-藻菌共生生态板槽-微生物滤池的水处理系统,使用该系统处理得到的水可以达到地表水三级标准。
本发明还提供了采用上述水处理系统的处理方法。
本发明水处理系统中所用丝状绿藻属于绿藻门,石莼纲,刚毛藻目,刚毛藻科,根枝藻属或其近亲属,其特点是在水中产气后自发形成菌床,漂浮于水面。
一种沉淀藻池-藻菌共生生态板槽-微生物滤池的水处理系统,按照进水方向依次设置沉淀藻池、藻菌共生生态板槽和微生物滤池;
所述沉淀藻池中漂浮生长有丝状绿藻,其水面覆盖率为80%以上;
所述藻菌共生生态板槽由添加丝状绿藻的浅长池自然形成,包括漂浮生长的藻体、微生物及水生昆虫;
所述微生物滤池中装填有表面附着微生物的滤材。
本发明中的丝状绿藻可以自行漂浮在水面,或者借助载体支持物漂浮在水面。
所述丝状绿藻为刚毛藻目、刚毛藻科、根枝藻属或其近亲属的藻种。
优选的,所述沉淀藻池为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沉淀池加入根枝藻。所述沉淀藻池下部设有沉降物收集器。经过丝状藻过滤床处理后的污水进入沉淀藻池中,通过藻类生物代谢和絮凝作用,将污水中的氮磷、悬浮物、重金属离子与可溶性有机物等转化成微藻体或沉淀物给予去除。沉淀藻池对于污水中氨氮的处理效果较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大学,未经郑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0757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