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反向受电弓、充电系统和汽车在审
| 申请号: | 201710698813.6 | 申请日: | 2017-08-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149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6 |
| 发明(设计)人: | 尚岩;黄建;郭冬阳;杨国森;王新伟;杨高超;代予龙;肖丹丹;陈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L53/14 | 分类号: | B60L53/14;B60L53/30 |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崔旭东 |
| 地址: | 450016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受电弓 汇流装置 交叉设置 正极 充电 负极 充电系统 停靠位置 正负极板 负极板 正极板 弓头 大功率充电 车辆定位 充电过程 交叉对接 接触设置 可靠接触 大电流 极板 载流 汽车 保证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反向受电弓、充电系统和汽车,反向受电弓包括弓头,该弓头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在充电接触时与车辆的汇流装置正极板交叉设置的受电弓正极板,以及至少一个用于在充电接触时与车辆的汇流装置负极板交叉设置的受电弓负极板。本发明通过将受电弓弓头上的正极和负极与车辆汇流装置的正极和负极对应交叉对接接触设置;在充电过程中,只要车辆实际停靠位置在前后左右方向上的误差在允许的范围内,受电弓正负极板均能与汇流装置的正负极板可靠接触,不仅降低了对车辆定位停靠位置的精确性要求,保证了充电正常进行,并且利用极板交叉设置接触形式,增大了电流载流面积,保证了大电流大功率充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反向受电弓、充电系统和汽车,属于电动车辆充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世界和中国市场,随着新能源汽车不断推广和普及,其保有量正逐年大幅度增长。根据工信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预测,预计2020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00万辆,2025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接近2000万辆。
传统的电动汽车通常采用人工手动插拔充电插头进行充电作业,需要用户手动取出枪头与待充电车辆的插座进行连接,再操作充电机启动充电流程,充电结束后,再反向进行上述操作,才能最终完成一个完整的充电过程,不但操作不方便,而且由于需要人工操作,存在高压安全隐患。并且,国家标准GB20234.3规定单枪充电电流不超过250A。
受电弓的出现有效解决了电动车辆采用人工手动插拔充电插头进行充电的问题,常见受电弓安装在车辆的顶部,通过自动升降受电弓来实现车辆的充电过程,但是由于安装在车辆的顶部,无疑增大了车辆重量,且受电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极易缩短其使用寿命。现有的反向受电弓是对常见受电弓的一种改进,通过将受电弓设置在固定的支架上,当需要给车辆进行充电时,将车辆停靠在反向受电弓下面合适的位置,通过控制降弓,反向受电弓的弓头与车辆上的汇流装置进行接触来实现充电过程,在充电完成后控制升弓,但是由于在车辆停靠过程中,对车辆停靠位置的精确性要求苛刻,若车辆停靠不到位,反向受电弓的弓头与车辆上的汇流装置不能良好接触,充电可靠性较差。
因此,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逐年增多,市场和客户亟需更加便利、安全和可靠的新型充电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反向受电弓、充电系统和汽车,用于解决现有反向受电弓对车辆停靠位置的精确性要求苛刻,充电可靠性较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反向受电弓,包括以下方案:
受电弓方案一:包括弓头,所述弓头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在充电接触时与车辆的汇流装置正极板交叉设置的受电弓正极板,以及至少一个用于在充电接触时与车辆的汇流装置负极板交叉设置的受电弓负极板。
受电弓方案二:在受电弓方案一的基础上,所述弓头还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在充电接触时与车辆的汇流装置连接确认极板交叉设置的受电弓连接确认极板;所述弓头还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在充电接触时与车辆的汇流装置保护接地极板交叉设置的受电弓保护接地极板。
受电弓方案三:在受电弓方案二的基础上,该反向受电弓还包括一个剪刀式伸缩机构,所述剪刀式伸缩机构的伸缩端连接有一个安装架,所述受电弓正极板、受电弓负极板、受电弓连接确认极板和受电弓保护接地极板安装在所述安装架上。
受电弓方案四:在受电弓方案三的基础上,所述剪刀式伸缩机构的固定端包括一个用于驱动所述剪刀式伸缩机构运动的受电弓驱动电缸、电机或气缸。
受电弓方案五、六、七:分别在受电弓方案二、三、四的基础上,所述受电弓正极板、受电弓负极板、受电弓连接确认极板或受电弓保护接地极板为金属极板、合金极板或者碳极板。
受电弓方案八、九、十、十一:分别在受电弓方案一、二、三、四的基础上,所述反向受电弓还设置有用于与车辆进行通信的受电弓无线通信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9881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