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羟基乙腈连续化制备甘氨酸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97195.3 | 申请日: | 2017-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2501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17 |
发明(设计)人: | 冯志武;袁秋华;龚文照;张伟;王向龙;赵广;贾晨;李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229/08 | 分类号: | C07C229/08;C07C227/24;C07D233/7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岩跃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59 | 代理人: | 叶平 |
地址: | 045000***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羟基 连续 制备 甘氨酸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羟基乙腈连续化制备甘氨酸的方法,羟基乙腈与氨源、碳源在由管式填料反应器与釜式串联反应器组成的装置中依次进行合成和水解反应,再经蒸馏、结晶、分离、干燥后得到高纯甘氨酸。所述釜式串联反应器由至少三台水解反应釜通过溢流管串联组成。与现有釜式间歇法相比,本发明实现了羟基乙腈经海因制备甘氨酸全流程连续化生产且无废液产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精细化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羟基乙腈连续化制备甘氨酸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甘氨酸又名氨基乙酸,是结构最简单的氨基酸,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中间体,广泛应用于农药、医药、食品、饲料、日化和电镀等领域。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氨酸生产和消耗国,甘氨酸市场规模超过35万吨。目前甘氨酸的工业化生产技术主要有改进的施特雷克法、直接海因法和氯乙酸氨解法。由于国外技术垄断,我国的甘氨酸生产仍沿用落后的氯乙酸法,此法相对于改进的施特雷克法和直接海因法,存在着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差、环境污染重等缺点,急需淘汰。
另外,现有技术中的几种甘氨酸生产方法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其中:(1)水解法:是以明胶或蚕丝等天然蛋白质为原料,经水解、分离、精制过滤、干燥得甘氨酸。这种方法蛋白质原料消耗大,生产成本高。现已被合成法替代。(2)氯乙酸法:是将催化剂乌洛托品溶解于氨水中,在良好搅拌、30~50℃条件下滴加氯乙酸,投料结束后,升高温度至72~78℃保温3小时,之后降温,用乙醇或甲醇重结晶两次,得纯度约95%的甘氨酸。该方法产品品质差,废水处理困难,环保压力大,生产成本高。现为我国甘氨酸生产主流工艺,国外已全面淘汰。(3)施特雷克法:是将甲醛水溶液、氰化钠(或氰化钾)和氯化铵混合后在低温条件下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加入醋酸使亚甲基氨基乙腈析出,然后溶于乙醇,再加入硫酸使其转化为氨基乙腈硫酸盐,之后加入化学计量的氢氧化钡,生成硫酸钡和甘氨酸,过滤,滤液浓缩结晶得甘氨酸。该方法工艺路线长,反应后处理的脱盐操作复杂,操作条件苛刻。现已被改进的施特雷克法和直接海因法替代。(4)改进的施特雷克法:为提高甘氨酸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减少环境污染,国外开发了以氢氰酸替代氰化钠或氰化钾的改进的施特雷克法,反应以氢氰酸、甲醛、氨和二氧化碳为原料,反应液在管式反应器中进行。在低温下析出甘氨酸,母液循环使用,通过改变反应体系中副产物的浓度,使平衡向目标产物方向移动,从而达到提高反应收率的目的。但是该方法的原料氢氰酸剧毒、易挥发,无法长距离运输,从而制约了其推广应用。(5)直接海因法:羟基乙腈是氢氰酸与甲醛的加成产物,其稳定性较氢氰酸及其水溶液有明显提高。以羟基乙腈为主原料与氨源、碳源(氨水与二氧化碳或碳酸氢铵),在良好搅拌、一定温度条件下反应合成海因,之后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海因水解得甘氨酸。直接海因法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工业制备甘氨酸的方法,但目前工业上仅实现了间歇釜式生产,尚未实现工业连续化。
因此,针对直接海因法制备甘氨酸急需寻找一种连续化生产工艺,以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羟基乙腈制备甘氨酸无法实现连续化生产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羟基乙腈连续化制备甘氨酸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羟基乙腈连续化制备甘氨酸的方法,羟基乙腈与碳酸氢铵(或氨水和二氧化碳)在由管式填料反应器与釜式串联反应器组成的装置中依次进行合成和水解反应,再经蒸馏、结晶、分离、干燥后得到所述甘氨酸;
上述釜式串联反应器由至少三台水解反应釜通过溢流管串联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9719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