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P型TFET器件在审
申请号: | 201710686363.9 | 申请日: | 2017-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583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02 |
发明(设计)人: | 张捷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科锐盛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9/78 | 分类号: | H01L29/78;H01L29/06;H01L21/336;H01L29/24 |
代理公司: | 西安嘉思特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61230 | 代理人: | 刘长春 |
地址: | 710065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tfet 器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集成电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P型TFET器件。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以硅集成电路为核心的微电子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集成电路芯片的发展基本上遵循摩尔定律,即:当价格不变时,约每隔18个月,集成电路单位面积上晶体管的数目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摩尔定律提出后的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集成电路一直沿着这条定律向前发展。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然而,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常规的硅基CMOS晶体管按比例缩小已变得越来越困难。而且,现今利用MOSFET制造的大多数电子产品,出现以下主要问题:第一,由于MOSFET沟道缩短导致漏电变大,即使关机或待机中也会不断消耗电力。第二,传统MOSFET受物理机制的限制,其亚阈值摆幅较高。
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案之一就是利用隧穿场效应晶体管(Tunneling Field-Effect Transistor,TFET)结构,TFET是一种新型工作机制器件,可以抑制短沟道效应,有效减小泄漏电流,因此其具有低静态功耗的优势。同时其亚阈斜率可以打破KT/q的限制(常温下为 60mV/dec),这有利于在低电源电压下工作。然而,TFET面临着驱动电流小以及低亚阈斜率的电流区域小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和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P型TFET器件。
具体地,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出的一种P型TFET器件,包括:
衬底材料101;
晶化Ge层102,设置于所述衬底材料101表面;
GeSn外延层103,设置于所述晶化Ge层102表面;
栅介质层104,设置于所述GeSn外延层103表面;
栅极材料层105,设置于所述栅介质层104表面;
源区106和漏区107,分别设置于所述GeSn外延层103两侧。
其中,所述衬底材料101为N型单晶硅。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N型单晶硅的掺杂浓度为5× 1018cm-3。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晶化Ge层102为N型轻掺杂的 Ge层,所述Ge层经过激光再晶化工艺处理后形成所述晶化Ge层 102。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激光再晶化工艺为通过激光热处理,将所述Si衬底(101)上的所述Ge外延层熔化再结晶,其中,激光波长为808nm,激光光斑尺寸10mm×1mm,激光功率为 1.5kW/cm2,激光移动速度为25mm/s。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晶化Ge层102的厚度为 200~300nm。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GeSn外延层103为N型掺杂,掺杂离子为P+离子,掺杂浓度为1×1015cm-2。
其中,所述GeSn外延层103的厚度为146nm。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源区106的掺杂离子为P+离子,掺杂浓度为3×1019cm-2;所述漏区107的掺杂离子为BF2+离子,掺杂浓度为5×1018cm-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P型TFET器件利用Ge层和GeSn外延层,具有较高的驱动电流;
2)本发明利用经过激光再晶化工艺处理的晶化Ge层,可有效降低Ge虚衬底的位错密度、表面粗糙度、界面缺陷,提升Ge虚衬底的质量,为高性能TFET的制备提供物质基础;
3)本发明提供的P型TFET器件,较于传统MOS器件,该结构亚阈效应小,可以解决短沟效应;相对于传统Si材料,GeSn材料的载流子迁移率提高了数倍,而且通过对Sn组分的调节使间接带隙材料转化为直接带隙材料,增加载流子隧穿几率,从而提高了TFET器件的电流驱动与频率特性。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通过以下参考附图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其它方面和特征变得明显,但是应当知道,该附图仅仅为解释的目的设计,而不是作为本发明的范围的限定,这是因为其应当参考附加的权利要求。还应当知道,除非另外指出,不必要依比例绘制附图,它们仅仅力图概念地说明此处描述的结构和流程。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P型TFET器件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科锐盛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西安科锐盛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8636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