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刺鳅与菰草生态化养殖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710682157.0 | 申请日: | 2017-08-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187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07 |
| 发明(设计)人: | 杨成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成胜 |
| 主分类号: | A01K61/10 | 分类号: | A01K61/10;A01G31/00;C02F3/3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776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态 养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渔业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刺鳅与菰草生态化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刺鳅是一种底栖性的淡水生小型鱼类,一般体长在25厘米以下,生活于水草较多的浅水区,因身上有刺形似泥鳅得名,刺鳅属鲈形目,刺鳅亚目,刺鳅科,刺鳅属,俗称刀鳅,以水生昆虫、底栖小型动物及其它小鱼虾等为食,刺鳅肌肉含高蛋白和低脂肪,氨基酸种类齐全,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脂肪酸中多不饱和脂肪酸、EPA与DHA含量均较高,矿物元素含量丰富,有较佳的食用口感和较好的营养价值;菰草,又称菰茭草,俗称“苦江草”,是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根际有白、绿色匍匐茎,俗称皮条根,产量很高,菰草是南四湖区湿地重要的水生植物,菰草生长在浅水中,因湿地水浅、泥肥,故根系发达,匍匐茎壮,株高叶长,菰草营养丰富,是喂养家畜的最佳饲草,菰草根一般在春季萌发新株,长到一定季节开始收割,一年主要有三茬,即春草、夏草及秋草,菰茭草一般在生长旺盛季节收割,在阳光下暴晒后便于储存;南四湖湿地浅水水域,水温适宜、底质肥沃,是水生植物的优质生长场所,在湿地水环境处理中,增殖菰草是吸附水体中大量营养元素的好方法,但单纯增殖菰草不仅浪费资源,不能获得经济效益,而且水生的小型动物对菰草破坏,影响菰草的正常生长,影响水生植物对生态水体的处理。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缺陷,本发明设计了一种刺鳅与菰草生态化养殖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刺鳅与菰草生态化养殖方法,其特征是,步骤如下:
菰草田的选择及田埂设置:选择生活污水处理区下游的沼泽区作为菰草田种植区,湿地沼泽水位保持10-40厘米,周边水位有落差,能够保持水体自流,菰草田块面积以2000-3000平方米,底质PH值在7.0-8.5之间,土壤为粘土或壤土,具良好的保水性,田块周边设置高度1.2-1.5米的田埂,尼龙薄膜沿菰草田四周田埂设置防逃墻,薄膜进入土层30厘米,露出地面高度为40厘米,每隔1.5米用木桩或竹桩固定。
田块处理:排干菰草田内的水体,耕翻塘泥,使水塘底部15-25厘米的塘泥翻起,均匀铺洒在水塘底,在水塘中按25-30千克/亩的用量均匀撒入加入生石灰。
菰草田的进、排水口设置:在菰草田对角设置进、排水口,在进、排水口设置固定的拦鱼网,拦鱼网为网目40-60目的聚乙烯网片,防止敌害生物和杂鱼的进入及防止刺鳅逃走。
菰草田中刺鳅沟和刺鳅坑的开挖:在菰草田四周离岸边1-3米处开挖宽0.5-1.0米、深0.3-0.6米的刺鳅沟,在菰草田中间开挖宽0.5-1.0米、深0.3-0.6米的井字形刺鳅沟,在菰草田的四角各开挖一个长和宽均为2.6-3.2米,、深0.5-0.8米的刺鳅坑,刺鳅沟与刺鳅沟、刺鳅沟与刺鳅坑相连通,所述的刺鳅沟和刺鳅坑的总面积控制在菰草田面积的10%,刺鳅沟和刺鳅坑中种植苦草,苦草的面积占刺鳅沟和刺鳅坑面积的50%。
菰草种植:3月初水温8-10℃时移栽菰草种墩,移栽前,保持水塘中水面深度为5-10厘米,菰草种墩呈边长为10-15*10-15厘米的正方形,菰草墩厚度15-20厘米,种植时菰草种墩的墩间距为30-40厘米,行间距为40-50厘米,将种墩根部埋入塘泥下15-20厘米,保持菰草茎部发白部分露出泥土,菰草幼嫩叶尖不被没入泥土内,随着菰草生长,逐渐加深菰草田水位,保持菰草田水位20-30厘米。
刺鳅种的放养:在菰草发新芽生长后10-15天后,向水塘中放入刺鳅苗,将刺鳅种在浓度为3-4%的食盐水或10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10分钟,放养数量:每亩菰草田放养体长8-12厘米的刺鳅种5000-10000尾。
饲料投喂:在刺鳅种放养三天后开始投喂,前期日投喂量为刺鳅体重的1-2%,半个月后逐渐增加到体重的4-5%;前期在傍晚投喂,投喂时间逐渐提前,并分成二次投喂,饲料为鱼粉、蚯蚓粉、豆粕粉、菜籽饼、次粉按重量比1:1:2:3:5的混合物,饲料原料加工成细粉过40-80目网筛,把原料细粉混拌均匀,加水调制成块状投喂到刺鳅沟、刺鳅坑的边缘水体内20-30厘米处。
水体交换:在菰草田进水口设置进水闸门,进行水体自流循环处理水体,每天进行5-10小时的换水,换水时不再投喂刺鳅饲料,保持菰草田流水量为每秒0.2-0.4立方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成胜,未经杨成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8215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鲟鱼苗种驯化转食方法
- 下一篇:一种瘦身鱼的养殖系统及养殖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