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膛炉污泥热解系统热能综合利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77983.6 | 申请日: | 2017-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735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7 |
发明(设计)人: | 马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北宇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10 | 分类号: | C02F11/10;C02F11/13;B01D53/84;B01D50/00;F23G7/06;F23J1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企鸿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87 | 代理人: | 郭鸿雁 |
地址: | 101401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膛炉 污泥 系统 热能 综合利用 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多膛炉污泥热解系统热能综合利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热解工艺尾气在二次炉内与鼓风机送入的二次风混合充分燃烧,并最终产生含有少量粉尘类污染物和微量酸性气体成分的高温烟气,进入废热蒸汽锅炉,然后产生中压过热蒸汽,送入到热解工艺前端的泥饼输送泵组和热解工艺末端的总引风机,用来直接驱动泥饼输送泵组和工艺末端总引风机中的汽轮机。本发明采用废热蒸汽锅炉来回收和利用热解工艺尾气和高温烟气的热能,生产出的过热中压蒸汽梯级式地应用于大功率电器的汽轮机驱动介质、污泥补充干化装置的热源介质、原料污泥贮仓的保温/加热介质、洗气塔的配液/洗涤进水(热水),提高了烟气热能的综合利用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膛炉污泥热解系统热能综合利用方法。
背景技术
污泥热减量化技术的核心设备类型包括:多膛炉、流化床炉、炉排炉、转炉等,以前两者为主。其中流化床炉、炉排炉和转炉迄今为止还只能采取焚烧运行模式(流化床炉热解运行模式的研究尚处于技术开发阶段),而多膛炉既可采取焚烧运行模式,又可采取热解运行模式,而后者(热解运行模式)已逐渐发展成为主流的污泥热减量化工艺方法。
但是,由于我国废水污泥性质和组成复杂、总体热值较低、污染物种类繁多、污染物浓度波动幅度大、常规污泥脱水性能不佳,导致全盘引进或全盘照搬国外成熟工艺进行设计的污泥热处理项目普遍运行得不太顺利,故障频发。对原料污泥的污泥干固物质(DS)、可挥发性干固物(VS)以及低位热值这三个核心污泥指标的认知程度不足,是造成已建多膛炉污泥热解装置系统几乎全部表现得能耗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部分项目虽然考虑到了国内污泥的性质特点,但在设计时未能足够重视污泥热处理过程的“水平衡”和“热能平衡”问题,导致项目能耗过大而失去了应有的技术竞争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至少解决所述技术缺陷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多膛炉污泥热解系统热能综合利用方法,能综合利用热解工艺尾气和高温烟气的热能,最大程度地实现节能目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多膛炉污泥热解系统热能综合利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原料污泥由废水处理厂压滤工序输送进入多膛炉污泥热解系统的多功能污泥贮仓中,高含水的原料污泥由设置在多功能污泥贮仓内的强制螺旋搅拌机构混合均匀并被强制输送到后继的泥饼输送泵组,通过泥饼输送泵组将原料污泥喂入污泥补充干化装置;
步骤二,污泥补充干化装置的干化机夹套及中空桨叶中通入由泥饼输送泵组内的汽轮机和热解工艺最末端总引风机的汽轮机排出的乏蒸汽,过热的乏蒸汽在污泥补充干化装置的蒸汽通路中进一步降压并提供热能,使污泥补充干化装置主腔室内的原料污泥部分水分发生蒸发,形成的含臭饱和蒸汽由专用管线和引风机输送到专用洗气塔进行处理;
步骤三,通过污泥补充干化装置蒸发水分后的干化污泥从污泥补充干化装置中卸出后,立刻由后端的强制螺旋喂料机组送入多膛炉或本体炉中进行热解处理;
步骤四,进入多膛炉或本体炉的干化污泥,在炉内由上到下自动完成热处理过程,干化污泥热解后产生的固体残渣由多膛炉或本体炉的炉底排出,多膛炉或本体炉的热解工艺尾气由炉顶排气管道排出并随后进入二次炉;
步骤五,热解工艺尾气在二次炉内与鼓风机送入的二次风混合充分燃烧,二次炉能够维持一定炉温要求值,将热工艺尾气中所有可燃成分完全焚毁,并最终产生含有少量粉尘类污染物和微量酸性气体成分的高温烟气;
步骤六,由二次炉排出的高温烟气进入废热蒸汽锅炉,然后产生中压过热蒸汽,送入到热解工艺前端的泥饼输送泵组和热解工艺末端的总引风机,用来直接驱动泥饼输送泵组中的汽轮机和工艺末端总引风机中的汽轮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北宇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北宇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7798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