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根据载荷状态对电动汽车进行驱动控制的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72560.5 | 申请日: | 2017-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338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5 |
发明(设计)人: | 陆群;张伟建;刘泽锋;陈宁川;曹洋;高要卫;赵建强;宋微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15/20 | 分类号: | B60L15/20;B60K2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工信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6 | 代理人: | 郭一斐;叶万东 |
地址: | 101300 北京市顺义区仁***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根据 载荷 状态 电动汽车 进行 驱动 控制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根据载荷状态对电动汽车进行驱动控制的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确认车辆载荷状态,并根据载荷状态向轮边离合器及对应驱动单元发送起步控制指令,并在行车状态达到特定要求后发送调整控制指令;所述起步控制指令及调整控制指令根据车辆载荷状态进行发布,用于调整轮边离合器是否将驱动单元和车轮接合以及对应驱动单元是否工作;所述系统包括整车控制器、轮边离合器、驱动单元以及用户驾驶控制单元,所述整车控制器用于根据驾驶控制单元的信号控制轮边离合器的开合以及驱动单元的工作状态;所述轮边离合器用于根据控制指令将驱动单元传动轴和车轮进行结合或脱开,所述驱动单元用于驱动电机带动传动轴转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根据载荷状态对电动汽车进行驱动控制的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交通的日益发达,汽车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选择,而因汽车的尾气排放而影响空气和生活环境成了又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为了响应节能减排的号召,近年来兴起了使用可重复充电的动力电池代替燃油作为汽车能源的电动汽车;电动汽车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提供了一个解决汽车尾气排放的办法和方向,但现有的电动汽车,基本沿用了常规汽车的动力传动系统,即无论车辆处于哪种行驶状态,各传动系统部件(如半轴、差速器、主减速器、轴及齿轮以及电机转子)都在旋转,在电动汽车将电能转化为用于车轮转动的机械能时,该动力传动系统的一些部件的转动消耗了一部分能量,这些能量并没有最终转换为用于车轮转动的机械能,为了提高能量的有效利用率,需对传统的动力传动系统以及相应的驱动控制方法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存在的现有电动汽车能量有效利用率低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根据载荷状态对电动汽车进行驱动控制的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和系统基于对轮边离合器的控制,提出了在不同载荷状态下控制前、后轮驱动单元参与工作的方法,在动力充足情况下,使用单驱动单元工作,不工作的驱动单元也不会转动消耗能量,以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
所述一种根据载荷状态对电动汽车进行驱动控制的方法包括:
步骤1,车辆根据用户驾驶控制指令起步,整车控制器确认车辆载荷状态;所述车辆载荷状态包括轻载荷状态、中载荷状态及重载荷状态;
步骤2,整车控制器根据车辆载荷状态向轮边离合器及对应驱动单元发送起步控制指令;所述轮边离合器包括前轮轮边离合器以及后轮轮边离合器;所述驱动单元包括前轮驱动单元以及后轮驱动单元;
步骤3,当车辆行驶速度超过M且时间T内瞬时速度方差小于N时,整车控制器根据车辆载荷状态向轮边离合器及对应驱动单元发送调整控制指令,其中M≥S,T、N为设定常数,S为设定的车速阈值。
进一步的,所述载荷状态主要由车辆起步时用户驾驶控制信号及车辆瞬时加速度确定,车辆起步时车辆瞬时加速度在所述用户驾驶控制信号对应的预期瞬时加速度区间内时,确定车辆载荷状态为中载荷状态;车辆起步时车辆瞬时加速度高于所述用户驾驶控制信号对应的预期瞬时加速度区间时,确定车辆载荷状态为轻载荷状态;车辆起步时车辆瞬时加速度低于所述用户驾驶控制信号对应的预期瞬时加速度区间时,确定车辆载荷状态为重载荷状态;所述用户驾驶控制单元信号包括加速踏板输出信号以及档位器输出信号;
进一步的,车辆载荷状态为轻载荷状态时,所述整车控制器向轮边离合器发送的起步控制指令为后轮轮边离合器接合、前轮轮边离合器脱开,后轮驱动单元工作、前轮驱动单元不工作;车辆载荷状态为中载荷状态或重载荷状态时,所述整车控制器向轮边离合器发送的起步控制指令为前、后轮轮边离合器均接合,前、后轮驱动单元均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7256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