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核电厂碘吸附器壳体的重复利用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710657273.7 | 申请日: | 2017-08-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900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6 |
| 发明(设计)人: | 邓才远;杜建兴;张伟;赵滢;丘丹圭;侯建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岭澳核电有限公司;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21F9/30 | 分类号: | G21F9/30;G21F9/34 |
| 代理公司: | 深圳鼎合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81 | 代理人: | 彭愿洁;彭家恩 |
| 地址: | 518031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碘吸附器 壳体 放射性污染 核电厂 活性炭 重复利用 放射性废物处理 资源重复 最小化 装填 申请 污染 废物 取出 体内 检测 生产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核电厂碘吸附器壳体的重复利用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S1、将碘吸附器壳体中原本的活性炭取出;S2、检测碘吸附器壳体的放射性污染水平,若放射性污染水平大于解控限值,则将该碘吸附器壳体作放射性废物处理;若放射性污染水平小于解控限值,则进行下述步骤S3;S3、向所述碘吸附器壳体内装填新的活性炭而重复使用。本申请可使得一些没有被污染或污染较小的碘吸附器壳体能够被重复使用,实现了废物最小化和资源重复利用,并且为核电厂的生产大大节省了成本。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核电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核电厂碘吸附器壳体的重复利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核技术利用、核电站快速发展,根据核电厂功能需要,控制区通风系统都配置了碘吸附器。碘吸附器作为核级设备,目前主要应用于核电站的空气净化系统中,用以去除各种形态的气载放射性碘。这些碘吸附器滤网运行一定时间后,每年都进行更换,产生大量的碘吸附器滤网,导致放射性废物日趋增多。因这类废物含放射性极低,从废物最小化和资源可重复利用考虑,对这些极低放射性废物的处理极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核电厂碘吸附器壳体的重复利用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核电厂碘吸附器壳体的重复利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碘吸附器壳体中原本的活性炭取出;
S2、检测碘吸附器壳体的放射性污染水平,若放射性污染水平大于解控限值,经去污后仍大于解控限值则将该碘吸附器壳体作放射性废物处理;若放射性污染水平小于解控限值,则进行下述步骤S3;
S3、向所述碘吸附器壳体内装填新的活性炭而重复使用。
本申请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包括以下优选方案:
在所述步骤S1中,在负压环境下,将所述碘吸附器壳体中原本的活性炭取出。
在所述步骤S1中,将取出的活性炭装入塑料容器内。
在所述步骤S1中,利用真空吸尘器将所述碘吸附器壳体内部的活性炭吸出。
在所述步骤S1中,将所述碘吸附器壳体中原本的活性炭取出后,对所述碘吸附器壳体内部进行清洁。
所述碘吸附器壳体为不锈钢材质,所述碘吸附器壳体的盖板底座采用模具压制而成,并且所盖板底座密封焊接在所述碘吸附器壳体的外框上,所述碘吸附器壳体内无密封胶和密封垫的结构。
在所述步骤S3完成之后,还对重新装填活性炭的所述碘吸附器壳体进行性能检测,性能检测合格则可重复使用。
所述放射性污染水平包括β表面污染水平,所述解控限值包括β解控限值。
所述β解控限值为0.4Bq/cm2。
所述放射性污染水平还包括γ辐射水平,所述解控限值还包括γ解控限值。
所述γ解控限值为40nSv/h。
若碘吸附器壳体的β表面污染水平小于β解控限值,同时碘吸附器壳体的γ辐射水平小于γ解控限值,则碘吸附器壳体装填新的活性炭而重复使用。
本申请的优势在于:由于将碘吸附器壳体中已经吸附污染物后的活性炭取出,并测量碘吸附器壳体的放射性污染水平,对于放射污染水平不超过解控限值的碘吸附器壳体重新装填新的活性炭而重复使用,使得一些没有被污染或污染较小的碘吸附器壳体被重复使用,实现了废物最小化和资源重复利用,并且为核电厂的生产大大节省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核电厂碘吸附器壳体重复利用方法的流程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岭澳核电有限公司;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岭澳核电有限公司;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5727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