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海水循环利用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647331.8 | 申请日: | 2017-08-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6195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2 |
| 发明(设计)人: | 刘家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北方(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4V50/00 | 分类号: | F24V50/00;F25B30/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鸿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7 | 代理人: | 张宁;李琳 |
| 地址: | 116600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海水 热交换单元 海水循环 提取单元 热交换 温度调节单元 海水能量 周围环境影响 集中供暖 太阳辐射 位置提取 温度稳定 制冷空调 海平面 小区 海洋 城镇 吸收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水循环利用系统,包括海水提取单元,用于从低于海平面以下20米的位置提取海水;热交换单元,从海水提取单元接收海水,与海水进行热交换以吸收海水能量,所述热交换单元与温度调节单元连接,并将海水能量供给温度调节单元使用;以及海水送还单元,与所述热交换单元连接,用于将经过热交换的海水送还至海洋。本发明海水提取单元提取的海水温度稳定,受太阳辐射和周围环境影响较小,使得本发明所述海水循环利用系统可以大规模的用于城镇、小区集中供暖和制冷空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洋水利用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海水循环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城市冬季供暖主要采用燃煤或燃油锅炉,夏季制冷主要是制冷剂加冷却塔系统,采用传统的供暖或制冷方式不仅使得城市的大气污染严重,同时加剧了能源供应结构与需求的矛盾。随着环境与人类生存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高度的重视,开发、使用清洁能源势在必行。
热泵是将海水中存在的大量的低品位能量收集,在冬季给建筑物供热;在夏季则将建筑物内的能量释放到海水中,以调节室内温度。常用有地源热泵和海源热泵。现有的海源热泵应用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将盘管换热器浸入海平面以下,中间介质通过盘管换热器从海水中吸热或者放热,不必对海水处理,但当海水较浅时,海水温度波动较大,导致热泵机组制冷量或制热量不稳定。
在海岸打井取水,海水通过渗透与地下土壤多孔介质进行热交换,井内的水一般是海水与地下水的混合水源,但是海水渗透之后,会对沿海地区的地下水质和土壤的生态平衡造成破坏,且同样存在海水温度波动较大,导致热泵机组制冷量或制热量不稳定的问题。
由于受环境、资源等的限制,现有利用海水的热泵技术只能应用到单体别墅、度假村、宾馆等小规模的建筑设施及建筑群中,其对海水的利用深度一般不超过海平面以下15m。而海平面至以下15m的海水的温度受季节气候的影响较大,所以在冬季供暖时,由于海水温度较低,海水能急剧减少,不能提取到稳定的低温热源,通常需要用电能直接供热予以补充能量;在夏季需要制冷空调时,海水温度调高较快,冷能供应也不稳定。因此,对海水的大规模使用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海水循环利用系统,提取稳定的海水能用于供暖和制冷,以解决海水温度波动大、不稳定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述海水循环利用系统包括:
海水提取单元,用于从低于海平面以下20米的位置提取海水;
热交换单元,从所述海水提取单元接收海水,与海水进行热交换以吸收海水能量,所述热交换单元与温度调节单元连接,并将海水能量供给所述温度调节单元使用;以及
海水送还单元,与所述热交换单元连接,用于将经过热交换的海水送还至海洋。
优选地,所述温度调节单元包括制冷单元和供暖单元之一或两者,
当所述海水循环利用系统用于供暖时,所述海水提取单元从第一取水点提取海水并输送至热交换单元,通过所述热交换单元吸收海水能量,输出热能,并供给所述供暖单元使用,通过所述海水送还单元将降温后的海水送还至海洋,其中,所述第一取水点位于海平面以下20米~300米,和/或
当所述海水循环利用系统用于制冷时,所述海水提取单元从第二取水点提取海水并输送至热交换单元,通过所述热交换单元与海水热交换,输出冷能,并供给所述制冷单元使用,通过所述海水送还单元将升温后的海水送还至海洋,其中,所述第二取水点低于海平面以下20米。
优选地,所述海水循环利用系统还包括过滤单元,所述过滤单元与所述海水提取单元连接,用于提取海水前对海水进行过滤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北方(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北方(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4733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