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变速器主动润滑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32845.6 | 申请日: | 2017-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8773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2 |
发明(设计)人: | 朱磊;吴才勇;姚文博;罗大国;林霄喆;王瑞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上中下自动变速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57/04 | 分类号: | F16H57/04;F16H57/031;F16N23/00;F16N25/00 |
代理公司: | 31264 上海波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孙燕娟<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315800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速器 主动 润滑 结构 | ||
1.一种变速器主动润滑结构,包括电子油泵(10)、第一油管(30)和第二油管(50),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器主动润滑结构还包括:间隔器(20)和单向阀(40),所述间隔器(20)与所述电子油泵(10)和所述第一油管(30)相连,所述单向阀(40)连接于所述第一油管(30)和所述第二油管(50)之间,所述间隔器(20)内设有用于向变速器下部输送润滑油的第一油道(21)和用于向变速器上部输送润滑油的第二油道(22),进入所述间隔器(20)的润滑油经所述电子油泵(10)后注回所述间隔器(20)并由所述第一油道(21)的第一油道出口(23)和所述第二油道(22)的第二油道出口(24)流出,所述第一油管(30)与所述第二油道出口(24)相连,所述第二油管(50)通向变速器的上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主动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器(20)上还开设有第一进油口(25)和第一出油口(26),所述第一出油口(26)与所述电子油泵(10)的进油孔相连,所述第一进油口(25)与所述电子油泵(10)的出油孔相连,所述第一进油口(25)与所述第一油道出口(23)通过所述第一油道(21)相连,所述第一油道(21)与所述第二油道出口(24)通过所述第二油道(22)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速器主动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道(21)呈直线型,所述第二油道(22)呈L型,所述第二油道(22)的与所述第二油道出口(24)相对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油道(21)的中部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主动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阀(40)在通过其的润滑油的流量超过一设定阈值时关闭。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速器主动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阀(40)的内部设有活塞及弹簧机构,当流过所述单向阀(40)的润滑油流量增加时,所述弹簧机构被压缩,所述活塞在所述弹簧机构的推动下关闭所述单向阀(40),当流过所述单向阀(40)的润滑油流量减小时,所述弹簧机构回弹,并带动所述活塞回移而打开所述单向阀(4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主动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器包括设于变速器上部的电机模块,所述变速器主动润滑结构进一步包括装设于变速器上部的盖板(60),所述盖板(60)上设有导向所述电机模块的盖板导油槽(6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速器主动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器还包括设于变速器下部的双离合器模块,所述变速器的壳体下部设有导向所述双离合器模块的壳体导油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速器主动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模块包括电机齿轮、惰轮及惰轮轴承,所述双离合器模块包括双离合器。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速器主动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模块包括电机齿轮、惰轮及惰轮轴承,所述盖板导油槽(61)包括导向电机齿轮和惰轮啮合区的第一盖板导油槽(62)、以及导向惰轮轴承的第二盖板导油槽(63),所述第一盖板导油槽(62)和所述第二盖板导油槽(63)在靠近盖板进油孔(64)的位置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变速器主动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板导油槽(62)和所述第二盖板导油槽(63)沿盖板厚度方向的截面均为L型,且所述第二盖板导油槽(63)的最小截面处设有一阻尼孔(6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上中下自动变速器有限公司,未经宁波上中下自动变速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32845.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减速机用稀油密封结构
- 下一篇:一种伺服新系统摩擦式过载保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