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悬置总成在审
申请号: | 201710628866.0 | 申请日: | 2017-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799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4 |
发明(设计)人: | 梁林;廖武;苗文杰;李龙晶;张永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5/12 | 分类号: | B60K5/12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252 | 代理人: | 周放,吴兰柱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悬置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悬置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悬置总成。
背景技术
当今NVH性能成为汽车客户越来越关注的性能,它要求汽车的发动机悬置系统有较好的减振性能,不但要保证其自身的强度,不能出现锈蚀、破损等现象,而且不能出现异响等不正常的声音。
现有技术中,请参照图1到图2,图1为现有技术中公开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公开的悬置总成刚度曲线图。其中,包括支架、连接螺栓1’、芯体2’、橡胶垫3’、限位罩、支撑件4’和防撞垫;所述芯体2’包覆在所述连接螺栓1’一端的外周上,所述橡胶垫3’包覆在所述芯体的下端的外周上,所述支撑件4’安装在所述橡胶垫的下方,所述限位罩套设在所述橡胶垫3’上,其与所述支撑件4’配合。所述防撞垫安装在所述限位罩的上方,所述防撞垫与所述芯体2’的上端的外周粘接。
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技术缺陷:
(1).由于支架与所述连接螺栓1’的连接处设有沉孔,导致该处容易积水,极易产生锈蚀现象;
(2).芯体2’与防撞垫之间为粘接配合,不利于悬置结构在运动过程中的防撞垫运动,使用一段时间后,容易引发防撞垫破损;
(3).由于橡胶垫3’的顶部为平面,且橡胶垫3’的顶部在Z向的厚度较小,橡胶垫3’与限位罩接触时,刚度较大,极易引起异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悬置总成,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它能够消除悬置总成的异响。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悬置总成,其中,包括:用于连接发动机的悬置支架,第一端与所述悬置支架连接的连接螺栓,包覆盖在所述连接螺栓的第二端的芯体,包覆在所述芯体外周的减振块,所述减振块的顶部设有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的宽度沿从上到下逐渐增大,用于支撑所述减振块的下支撑件,和用于套设在所述减振块外周的限位罩,所述限位罩与所述下支撑件连接。
如上所述的悬置总成,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环形凸起上设有多个凹槽。
如上所述的悬置总成,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凹槽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环形凸起的径向方向一致,且多个所述凹槽沿所述环形凸起的中心线方向呈中心阵列分布。
如上所述的悬置总成,其中,优选的是,所述芯体的外径沿从上到下的方向逐渐变小。
如上所述的悬置总成,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减振块位于所述芯体顶部的厚度不小于4mm。
如上所述的悬置总成,其中,优选的是,还包括防撞垫,所述芯体上设有柱体,所述柱体依次穿过所述减振块、所述限位罩及所述防撞垫,所述柱体与所述防撞垫之间过盈配合。
如上所述的悬置总成,其中,优选的是,所述悬置支架的上部设有凸台,所述凸台上设有连接孔,所述悬置支架通过所述连接孔与所述连接螺栓的第一端连接。
如上所述的悬置总成,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凸台的边沿处设有倒角。
如上所述的悬置总成,其中,优选的是,所述悬置支架上设有减重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在减振块的顶部设置环形凸起,且所述环形凸起的宽度沿从上到下逐渐变大。如此,将减振块与限位罩之间的平面接触改为曲面接触,使得二者之间的接触面减小。从而能够降低减振块顶部处的刚度,消除限位罩与所述减振块接触时的异响。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公开的橡胶块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公开的悬置总成的Z向刚度变化曲线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出的悬置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出的悬置总成的剖视图;
图5是图4中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出的减振块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出的悬置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出的悬置支架的轴测图;
图9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出的悬置总成的Z向刚度变化曲线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连接螺栓,2’-芯体,3’-橡胶垫,4’-支撑件;
1-悬置支架,2-连接螺栓,3-芯体,4-减振块,5-环形凸起,6-支撑件,7-限位罩,8-凹槽,9-防撞垫,10-凸台,11-连接孔,12-减重孔,13-柱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2886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悬架支柱座结构
- 下一篇:一种汽车动力性能提升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