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碳掺杂氮化碳薄膜电极的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617988.X | 申请日: | 2017-07-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701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8 |
| 发明(设计)人: | 周成赟;曾光明;黄丹莲;赖萃;张辰;程敏;胡亮;熊炜平;秦蕾;文晓凤;温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大学 |
| 主分类号: | B01J27/24 | 分类号: | B01J27/24;B01J35/10 |
| 代理公司: | 湖南兆弘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3008 | 代理人: | 黄丽;张丽娟 |
| 地址: | 410082 湖南省长沙***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掺杂 氮化 薄膜 电极 制备 方法 | ||
1.一种碳掺杂氮化碳薄膜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以三聚氰胺、三聚氰酸和巴比妥酸为原料制备碳掺杂氮化碳;
S2、将步骤S1所得碳掺杂氮化碳溶解,涂覆于预处理后的二氧化锡透明导电玻璃上,置于140~150℃的温度下烘烤后得碳掺杂氮化碳薄膜电极;
所述步骤S1具体为:
S1-1、将三聚氰胺、三聚氰酸和巴比妥酸研磨,溶解于溶剂Ⅰ中,搅拌,干燥后得前驱体;
S1-2、将步骤S1-1所得前驱体进行煅烧,研磨后得碳掺杂氮化碳;
所述三聚氰胺、三聚氰酸和巴比妥酸的质量比为1∶1∶0.1~0.2;
所述步骤S2具体为:
S2-1、将步骤S1所得碳掺杂氮化碳溶解于溶剂Ⅱ中,超声后得电极溶液;
S2-2、将步骤S2-1所得电极溶液旋涂于预处理后的二氧化锡透明导电玻璃上,得湿膜;所述旋涂的转速为3800~4000r/min,旋涂的时间为40~60s;
S2-3、将步骤S2-2所得湿膜烘烤后得碳掺杂氮化碳薄膜电极;
所述溶剂Ⅱ为乙醇、聚乙烯醇和全氟磺酸中的一种或多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Ⅰ为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2中,所述煅烧过程具体为:以2~4℃/min的速率加热至400~550℃,煅烧3~6h。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1中,所述溶剂Ⅱ为乙醇、聚乙烯醇和全氟磺酸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超声的频率为5~10kHz,超声的时间为3~5min。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2中,所述预处理过程具体为:将二氧化锡透明导电玻璃依次用水、乙醇、丙酮各清洗2~3次。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3具体为:将湿膜置于140~150℃的温度下烘烤10min,得碳掺杂氮化碳薄膜电极。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还包括重复步骤S2-2和步骤S2-3,直至碳掺杂氮化碳薄膜电极的厚度达到预设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大学,未经湖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17988.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