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NB-IoT的无人机远程监控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09307.5 | 申请日: | 2017-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0434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2 |
发明(设计)人: | 江灏;庄胜斌;缪希仁;陈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B7/155 | 分类号: | H04B7/155;H04L29/08;H04W4/02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108 福建省福州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nb iot 无人机 远程 监控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NB‑IoT的无人机远程监控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包括地面控制中心、无人机和远程设备;无人机包括无人机本体和第一NB‑IoT终端模块,无人机本体与第一NB‑IoT终端模块通过串口连接进行数据传输;远程设备包括用于与第一NB‑IoT终端模块通信的第二NB‑IoT终端模块、传感器和执行器。本发明通过无人机和NB‑IoT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对无人机状态的远程监控和对远程设备的监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无人机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智能通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NB-IoT的无人机远程监控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无人机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得到了巨大的推广。随着无人机可执行的任务变得丰富多样,相应的飞机成本不断提高,机载的精密传感器昂贵且繁多。与此同时,无人机超视距任务飞行成为大势所趋。如此高成本的飞行器在执行超视距飞行任务时面临三大难题:一、超长距离的无人机远程任务控制命令的发布与飞行状态等信息的获取;二、续航能力与带载能力的相互协调;三、事故后,无人机的财产定位与回收。
现如今,无人机与地面控制系统的通信主要通过遥控器射频、数据传输模块、图像传输模块和wifi模块。然而,这些通信方式在视距范围内较常用,一旦无人机飞行距离超过2公里,以上通信方式都将出现中断。因此,现有常规的通信方式,覆盖范围较小,极大程度限制了无人机的工作范围与应用。采用GPRS的通信方式,虽然可以实现超长距离的通信,但其存在三点不足之处:一、GPRS的成本较高,需支付给运营商的费用较高,不利于大范围推广;二、GPRS的功耗较大,对于超视距飞行的无人机而言,电量的合理利用至关重要。然而GPRS进行持续通信时,功耗较高。一旦无人机发生故障丢失,搜寻时间较长时,无法保证剩余电量能支持GPRS持续正常工作;三、GPRS的工作模式单一,这也注定了GPRS通信系统在无人机上的应用变得困难重重。
蜂窝的窄带物联网(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 NB-IoT)作为时下新兴的物联通讯方式,具有低功耗、广覆盖、低成本、大容量四个基础特点。NB-IoT的终端模块待机时间长达10年之久。在同等的频段下,NB-IoT相较现有网络具有20dB的增益,提高覆盖范围能力约为100倍。且单个连接模块的企业成本预期不超过5美元,与此同时NB-IoT一个扇区便可以支持10万个连接。NB-IoT只需消耗约180KHz的带宽,便可直接部署于GSM网络、UMTS网络或LTE网络,以降低部署成本、实现平滑升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无人机和NB-IoT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对超视距飞行无人机状态的远程监控和对远程设备的监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NB-IoT的无人机远程监控系统,包括地面控制中心、无人机和远程设备;
所述无人机包括无人机本体和第一NB-IoT终端模块,所述无人机本体与第一NB-IoT终端模块通过串口连接进行数据传输;
所述远程设备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一NB-IoT终端模块通信的第二NB-IoT终端模块、传感器和执行器;
所述无人机本体用于将无人机位置信息和状态数据发送给第一NB-IoT终端模块,由第一NB-IoT终端模块通过NB-IoT运营商服务网络发送给地面控制中心;地面控制中心用于向无人机发送无人机控制指令和远程设备控制指令;无人机的第一NB-IoT终端模块通过NB-IoT运营商服务网络接收无人机控制指令执行相应的飞行任务,并将远程设备控制指令发送给远程设备的第二NB-IoT终端模块,第二NB-IoT终端模块用于接收远程设备控制指令控制执行器动作并将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发送给第一NB-IoT终端模块,第一NB-IoT终端模块将传感器采集的数据传回地面控制中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大学,未经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0930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