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汽车电子锁强制解锁装置、电子锁、充电插座、车载充电机及电动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05075.6 | 申请日: | 2017-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930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03 |
发明(设计)人: | 朱利东;吴冰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索(苏州)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7C9/00 | 分类号: | G07C9/00;B60L53/16;B60L53/00 |
代理公司: | 南京艾普利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97 | 代理人: | 陆明耀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相***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汽车 电子锁 强制 解锁 装置 充电 插座 车载 充电机 | ||
本发明揭示了电动汽车电子锁强制解锁装置、电子锁、充电插座、车载充电机及电动汽车,电动汽车电子锁强制解锁装置包括强制解锁按钮,强制解锁按钮的一端接12V直流电源正极,其另一端通过按钮信号检测电路连接控制电路中的中央控制单元,中央控制单元在检测到按钮信号时发出强制解锁信号。本发明满足了突发情况下紧急解锁的要求,采用电气解锁方式解决了现有机械方式存在的各种弊端,有利于企业加工,对于电子锁自身的要求较低;同时采用按键式解锁方式,可以依照用户需求设置按钮的安装位置,将强制解锁按钮设置在车载充电机或充电插座等位置,接线简单,便于用户操作,设计更加人性化,实现了加工简单和操作便利的有效统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领域,尤其是电动汽车电子锁强制解锁装置、电子锁、充电插座、车载充电机及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能源需求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技术的呼声越来越高,电动汽车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电动汽车由动力电池组提供驱动能量,电量消耗后需要给动力电池组充电,如何给电动车充电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电动汽车或油电混合汽车目前主要有2种充电方式,即交流充电方式和直流充电模式,随着国家对充电安全和可靠性的要求不断提高,相关安全技术标准也在不断更新。
其中,在GB/T 18487.1-2015中,明确规定了交流充电在16A以上及直流充电模式时,必须使用电子锁紧装置,并且规定了交直流充电锁止装置必须符合GB/T 20234.1-2015的要求。
目前,绝大多数3.3KW以上车载交流机以及直流充电装置均配备了电子锁控制功能,而主流的32A车身充电插座及直流充电插座也配备了电子锁功能。
电子锁是用于在充电过程中将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锁止在一起,以确保它们可靠连接的安全保护部件,其一般设置在充电插座上,当充电完成后,系统发出解锁信号,电子锁锁止销转为解锁状态,充电插头即可以从充电插座上取下,完成充电动作。
由于充电过程可能会有多种状况出现而需要拔出充电枪,例如:未完成充电即需使用,充电故障,特殊状况需要立即取消充电并拔出充电枪等,而此时充电尚未完成,控制器无法智能式响应这些要求,即立即发出电子锁解锁信号,也就会出现充电插头被锁死而无法拔出的情况,严重影响应用的灵活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目前一些充电连接器厂家也有采用机械式的方案应对此问题,如在充电插座的电子锁上延伸出一根与锁止销连接的拉拔线,通过拉动拉拔线使锁止销回缩实现解锁,但是这种方式对于电子锁本身的结构有一定的要求,例如一般需要电机及传动结构来使锁止销能够采用拉动方式缩回,通用性差。
另外,由于充电插座安装在车身上,锁止销的伸出端需要朝向车身外才能实现锁止功能,对应的位于锁止销尾端的拉拔线就只能朝向车身内,如果要在车外拉动拉拔线进行手动解锁,拉拔线就需要贯穿车内壁到车外,而加工时,拉拔线往往无法伸出车内壁,此现象在多家主机厂均出现,给厂家生产带来非常大的困扰,因此,一些厂家在制造过程中,往往只能将拉拔线设置于车内,而这又给用户的操作带来不便,两者之间的矛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并且,即使能够使拉拔线延伸到车外,而此种结构,拉拔线需要经过弯折后才能改变方向,这对拉拔线的自身强度、耐磨性等要求较高,并且对安装的要求也较高,并且由于拉拔线有弯折,因此操作时的阻力也会相应增大,给用户的实际使用带来极大的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采用电气解锁方式,利用强制解锁按钮及专门的电路结构来实现特殊情况下电子锁的强制解锁功能,从而提供电动汽车电子锁强制解锁装置、电子锁、充电插座、车载充电机及电动汽车。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索(苏州)控制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天索(苏州)控制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0507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虹膜识别小区安防系统
- 下一篇:一种用于检测手机的智能门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