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公交车后窗逃生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90203.4 | 申请日: | 2017-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121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6 |
发明(设计)人: | 朱云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云龙 |
主分类号: | B60J1/18 | 分类号: | B60J1/18;B60R21/02;B60R21/264 |
代理公司: | 山东舜天律师事务所37226 | 代理人: | 牛红彦 |
地址: | 231200 安徽省合肥市滨***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公交车 后窗 逃生 装置 | ||
技术领域
属于公交车车窗安全逃生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公交车逃生是一个全民话题,申请人在乘坐公交车上学的过程中,公交车车载电视中经常播放关于火灾情况下如何快速逃生的视频和方法。通过研究发现,通常逃生的方式包括两种,第一种是破窗逃生,即,使用安全锤砸破车窗玻璃,自窗口逃生,通过安全锤破窗,需要正确使用安全锤,安全锤的正确使用方法是,四指并拢握住把柄,大拇指在外贴紧中指。握的时候要握紧,手不能发抖,然后要敲击车窗玻璃的四个角。敲击位置不对或者力气不够,都难以有效击碎玻璃。
通常,乘客在慌乱的情况下,很难做到正确的使用安全锤,所以,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第二种是从前门或者后门逃生,通常,在前门或者后门位置设置有开启旋钮,通过旋钮可以实现快速的逃生,旋钮旋转后,即可打开门体,实现快速逃生。但是,有时候起火位置靠近前门和后门位置,火势较大情况下,人员难以接近旋转开关,且遇到火灾时,人本能的会向后撤退,所以,从前后门逃生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当公交车车厢中部发生火灾后,大火会阻挡后门逃生,位于车厢前半部的乘客通常可以通过开启前门顺利的撤离,位于车厢后部的乘客大部分面临无路可退的问题,往往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所以,申请人研究后发现,通过将位于车辆后侧的车窗设计成为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快速开启的结构样式,在车辆的尾部形成第三逃生通道,对于实现安全撤离,尤其是车辆后部的人员的安全撤离是很有益处的。
在后窗逃生方案中,要保证人员的安全撤离,要保证以下技术要素,第一,开启方式安全可控,所谓的安全可控是指,在不需要逃离的过程中是正常的车窗功能部件,在需要逃离时,通过安全销或者安全旋钮,使得功能部件失效,形成逃生通道。例如现有公交车气动门,正常情况下,是通过气缸控制门体的开启和关闭的,是可控的。在发生火灾时,通过操作旋钮,使得气缸放气,气缸失效,这样就依靠人力打开气动门,实现人员的逃离。第二,需要快速开启,公交车上发生火灾时,通常留给乘客的逃生时间只有十秒,需要在十秒内完成破窗、逃离等一系列的动作,由于人员密集,所以破窗的时间越短越好。第三,尽量减少二次伤害,乘客在逃离过程中,由于车窗高度比较高,人员从一米多高的车窗上跳出的过程中,在落地时容易造成二次伤害,例如摔伤、扭伤等。
公交车,大多数采用发动机后置技术,由于发动机的存在,通常后窗部位空间比较狭窄,在狭窄的空间内安全锤更加难以应用,更进一步增加了后窗逃生的难度,因此后窗部位是火灾情况下逃生的死区,目前未见有关自车厢后部逃生的报道。
当火灾发生在后门附近位置时,位于车厢后部的乘客往往无法安全逃生,本发明的主旨就是从后窗处设置一套逃生系统,用于后部乘客的紧急逃离。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安全性问题,尤其是车厢后部没有逃生通道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具公交车后窗逃生装置,正常情况下作为具备完整的车窗功能,在紧急情况下,一键式操作,可形成逃生滑梯,进行安全逃生,提高逃生效率和逃生安全性。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公交车后窗逃生装置,位于公交车后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公交车的后窗位置设置有模块安装框,且在模块安装框中安装有模块,
所述模块上端和下端分别通过锁止机构和铰接合页与模块安装框进行连接,且在模块的四周设置有密封条,
所述锁止机构包括电动马达、偏心轮、矩形框、锁止销和销孔,其中销孔包括位于模块安装框上的销孔和位于模块上的销孔,所述锁止销自上而下的穿入模块安装框和模块中的销孔,所述锁止销的上端连接矩形框,所述矩形框中心位置设置有偏心轮,所述偏心轮的轴心连接电动马达的动力轴,所述电动马达安装在模块安装框上,通过电动马达驱动偏心轮转动,在模块安装框上设置有矩形框的安装空间,并在矩形框的顶部设置有一个钢丝绳连接点;
控制所述电动马达的电控按钮位于驾驶员仪表盘上;按下按钮,所述电动马达驱动偏心轮转动;
所述锁止机构至少为两个,并列的设置在模块的顶部,且相邻的锁止机构中的钢丝绳连接点通过钢丝绳进行倒Y字形连接,并经过转向滑轮后连接到车厢的后部,在钢丝绳的尾部拴一个圆环。
进一步地,在钢丝绳的尾部还设置有安全使用警示牌或者使用说明书。
进一步地,在模块安装框顶部位置设置有弹射机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云龙,未经朱云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9020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