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品质植物油的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73965.3 | 申请日: | 2017-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845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2 |
发明(设计)人: | 黄凤洪;刘昌盛;李文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1B1/04 | 分类号: | C11B1/04;C11B1/06;C11B3/00;C11B3/1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刘洋 |
地址: | 43006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品质 植物油 生产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品质植物油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集成筛选、风选、磁选、色选和水选设备分离非油籽杂质,获得清洁新鲜油籽;用热风将油籽进行预热到40℃~55℃,启动微波处理,升温至130℃~170℃时结束;先进行微雾喷射处理,然后再进行湿膜处理,处理时间为20min~35min,调质后油籽温度40℃~60℃;采用螺杆榨油机对油籽进行低温压榨,获得压榨油和压榨饼;将压榨油加热至20℃~50℃,在搅拌状态下依次加入钠基膨润土、晶碱、黄原胶复合剂,过滤分离。本发明具有制油工艺链短、制油效率高、产品品质高、能耗炼耗低、对环境友好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油脂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品质植物油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植物油制取技术主要采用轧胚-蒸炒-预榨浸出工艺技术,目的是尽可能彻底压榨出油脂,一般先将油籽轧胚,然后在110-130℃的高温下蒸炒30~40min,不仅消耗大量电力和蒸汽,且由于油籽细胞破坏严重,发生了复杂的生化反应,导致毛油色泽深、酸值和磷脂含量高,风味辛辣,油脂氧化严重等问题,后续必须经过脱胶、脱酸、脱色、脱臭(240-260℃)等过度精炼才能使产品达到国家有关标准,并且精炼过程中使用了化学试剂和一些工业助剂。过度精炼导致植物油中伴随的维生素E、植物甾醇、多酚、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磷脂等天然活性物质损失和破坏严重,同时高温化学精炼过程中易产生反式脂肪酸、3-氯-1,2-丙二醇等风险因子。针对上述问题,国内外开展了低温制取植物油技术研究。
CN 1840623A公开了一种油料的低温制油及油料蛋白制取方法,采用脱皮低温压榨方法制取毛油,毛油经沉淀、精滤后获得成品油,该方法操作简便,能耗低,但是未涉及到油籽的深度精选、微波热风调质和油脂低温精炼等方法。
CN 102517141A公开了一种低温制取山茶油的方法,全程制取过程应用物理方法,处理温度均低于100℃,但是该工艺仅适用于油茶籽加工;但是未涉及到油籽的深度精选、微波热风调质等方法。
CN 102268325A公开了一种葡萄籽油的提取方法,采用红外预处理,然后分离葡萄籽,再采用液压压榨方法制取,过滤后获得成品葡萄籽油;但是未涉及到油籽的深度精选、微波热风调质和油脂低温精炼等方法。
CN 102002427A公开了一种花生胚芽油的制取方法,采用低温调质、低温压榨、低温干燥脱水、过滤相结合的物理精炼方法制取花生胚芽油,但是未涉及到油籽的深度精选、微波热风调质和油脂低温精炼等方法。
CN 102293264A一种适度加工的植物油及其制备方法,采用低温脱胶、低温碱炼、脱色和脱臭技术,目的在于通过降低精炼温度来减少反式脂肪酸的生成和节能降耗,但是未涉及到油籽的深度精选、微波热风调质和油脂低温精炼等方法。
从上述植物油制取方法来看,这些工艺或存在原料清理不充分,或存在调质效率低,或存在压榨效率低,或存在工艺链长、能耗高、炼耗高,三废排放大等问题,同时在生产自动化控制和标准化管理方面还有待于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品质植物油的生产方法,该方法具有制油工艺链短、制油效率高、产品品质高、能耗炼耗低、对环境友好等优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高品质植物油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深度精选:集成筛选、风选、磁选、色选和水选设备分离非油籽杂质,获得清洁新鲜油籽;
2)微波调质:用热风将油籽进行预热到40℃~55℃,启动微波处理,当油籽升温至130℃~170℃时结束微波调质;
3)调质压榨:先进行微雾喷射处理,然后再进行湿膜处理,处理时间为20min~35min,调质后油籽温度40℃~60℃;完成压榨前调质后,采用螺杆榨油机对油籽进行低温压榨,获得压榨油和压榨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7396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