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液压增压储能舱门作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54447.7 | 申请日: | 2017-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1794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2 |
发明(设计)人: | 焦宗夏;吴登辉;刘晓超;尚耀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E05F15/50 | 分类号: | E05F15/50;F15B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鼎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51 | 代理人: | 管莹;韩德凯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向马达 单向泵 单向阀 蓄能器 伺服阀 储能装置 传动装置 液压增压 作动系统 增压 开关阀 舱门 储能 油箱 油驱动 通断 吸油 油路 驱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压增压储能舱门作动系统,包括增压储能装置和传动装置(2);所述增压储能装置包括单向泵‑双向马达(3),第一单向阀(4),蓄能器(5),开关阀(6),伺服阀(7),第二单向阀(8),油箱(9);所述单向泵‑双向马达(3)能够经第二单向阀(8)从油箱(9)中吸油,并将油经第一单向阀(4)充入所述蓄能器(5)中;所述开关阀(6)用于控制所述蓄能器(5)和所述伺服阀(7)之间油路的通断;所述伺服阀(7)用于控制所述蓄能器(5)中的油驱动所述单向泵‑双向马达(3);所述单向泵‑双向马达(3)还用于驱动所述传动装置(2)。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舱门作动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液压增压储能舱门作动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世界几大军事强国均在研制或已经成功研制了第四代战斗机,由于隐身和减少阻力的需求,弹舱内埋布局方式已经被新型战机普遍应用。武器内埋装载技术的关键是舱门作动系统。内埋弹舱的舱门作动系统是四代机相对于三代机新增的重要作动系统。其特点就是大载荷、大惯量和快速启闭,由此导致舱门的启闭需要瞬时大功率。
目前国内外采用的传统舱门驱动方式为机载液压系统,为液压马达直接供油,该驱动马达输出转矩经过减速后带动舱门转动开启,如图1所示,该系统包括:A-伺服阀;B-驱动马达。由于舱门开启过程有大气动负载和高开启速度的特点,导致舱门开启的液压驱动系统装机功率特别大,进而使配套的机载液压系统装机功率很大,增大了发动机的负荷以及飞机的重量。国内的隐身飞行器研制面对发动机能力有限的现状,液压提取功率变得非常珍贵,暴露出的突出矛盾是:舱门与舵机争抢功率、几个舱门之间争抢功率。导致舱门开关时间无法继续提高、主侧舱门不能同时开启、舱门开启时飞机姿态与过载受限的突出问题,发动机的负担也非常突出。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液压增压储能舱门作动系统,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液压增压储能舱门作动系统,包括增压储能装置和传动装置;所述增压储能装置包括单向泵-双向马达,第一单向阀,蓄能器,开关阀,伺服阀,第二单向阀,油箱;所述单向泵-双向马达能够经第二单向阀从油箱中吸油,并将油经第一单向阀充入所述蓄能器中;所述开关阀用于控制所述蓄能器和所述伺服阀之间油路的通断;所述伺服阀用于控制所述蓄能器中的油驱动所述单向泵-双向马达;所述单向泵-双向马达还用于驱动所述传动装置。
优选地,上述单向泵-双向马达将油经第一单向阀充入所述蓄能器中时,所述“油”优选为高压油。
进一步地,所述单向泵-双向马达与所述传动装置的第二输入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作动系统还包括第一双向马达,所述第一双向马达与所述传动装置的第一输入端连接,该第一双向马达由机载液压系统的液压油进行驱动。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装置的输出端与舱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伺服阀通过控制油路连接方式来控制所述单向泵-双向马达的双向马达转动方向。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上述作动系统进行舱门作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蓄能器蓄能阶段:所述单向泵-双向马达作为单向泵使用,经第二单向阀从油箱中吸油,并将油经第一单向阀充入所述蓄能器中,此时开关阀处于切断状态,所述伺服阀保持中位切断状态;
2)舱门控制指令等待阶段:所述传动装置与所述单向泵-双向马达、所述第一双向马达均断开;
3)当舱门需要开启或关闭时,所述开关阀接通油路,所述伺服阀作动,所述蓄能器中的油流经所述开关阀和所述伺服阀来驱动所述单向泵-双向马达,此时,所述单向泵-双向马达作为双向马达来使用,所述第二单向阀处于切断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5444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