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致密砂岩储层孔隙油相动用率分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50019.7 | 申请日: | 2017-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117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9 |
发明(设计)人: | 徐婷;刘传喜;孙建芳;蒲军;周宇;邹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15/08 | 分类号: | G01N15/08;G01N24/08;E21B43/20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 代理人: | 吴大建;何娇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致密 砂岩 孔隙 动用 分析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致密砂岩储层孔隙油相动用率分析方法,涉及油气藏开发技术领域,用于为处于较低的有效驱动压差范围内的井间致密储层提供的动用性提供有力的支撑。通过本发明的方法,能够获得了驱动压差为0.3Mpa‑4.8Mpa的范围内致密砂岩孔隙油相动用率变化规律,即可获知在有效驱动压差范围内,不同的驱替压差下不同孔隙空间原油动用率变化特征,可为致密砂岩储层质量差异表征及储层分类评价提供有力支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气藏开发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致密砂岩储层孔隙油相动用率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致密砂岩油储量主要集中在致密孔隙中,但致密储层孔喉微细,渗流阻力大,开发动用难度大。制约致密油有效开发的关键是致密储层流体流动性认识不清,即不同孔喉结构特征致密储层,在不同驱替压差下的孔隙油相动用率变化规律尚未开展研究,致密砂岩储层分类及有效开发方式制定缺乏理论依据。
前期针对特低渗、超低渗油藏开展过大量的储层岩石特征、流体可动用性及其渗流特征、渗流机理等方面的实验研究工作,为特低渗、超低渗油藏合理有效开发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支撑,建立了核磁共振、高速离心、恒速压汞、微流量驱替等比较成熟、完善的实验研究方法。但该技术在研究致密储层原油流动性方面还存在以下的缺陷:由于致密储层原油流速低、流动性差,目前室内核磁共振实验评价储层原油动用性,一般设定的驱动压差偏大(依据来自低渗透油藏和中高渗油藏实验经验),因此不适用于高渗流阻力、低有效驱动压差致密孔隙储层动用性评价分析。这种以较大驱动压差实现缩短测试时间,进而换取动用孔隙空间的模拟方法,只能为近井地带压降漏斗内的致密储层动用性评价提供借鉴,而井间致密储层多处于较低的有效驱动压差范围,难以参考该数据分析其动用性,储层分类及储量分级评价缺乏可靠的参数依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同采集参数致密砂岩储层孔隙油相动用率分析方法,用于为处于较低的有效驱动压差范围内的井间致密储层提供的动用性提供有力的支撑。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同采集参数致密砂岩储层孔隙油相动用率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分别开展高压压汞实验和恒速压汞实验,获得致密砂岩岩心全尺度孔喉半径分布特征;
S20:根据全尺度孔喉半径分布特征,获得全尺度孔隙空间可动流体饱和度分布特征;
S30:根据可动流体饱和度分布特征,获得驱动压差为0.3Mpa-4.8Mpa范围内的分孔喉区间含油饱和度变化规律;
S40:根据分孔喉区间含油饱和度变化规律,获得驱动压差为0.3Mpa-4.8Mpa 的范围内致密砂岩孔隙油相动用率。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压差为0.3Mpa、0.6Mpa、1.2Mpa、2.4Mpa和 4.8Mpa。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步骤S30包括以下子步骤:
S31:分别开展岩心驱替实验和核磁共振实验,获得不同驱动压差下致密砂岩岩心水驱含油饱和度变化规律;
S32:结合不同的喉道区间可动流体饱和度分布特征,获得不同驱动压差下分孔喉区间含油饱和度变化规律。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可动流体饱和度包括区间可动流体饱和度以及累积可动流体饱和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步骤S10包括以下子步骤:
S11:开展高压压汞实验,获得喉道半径大于2nm的喉道对应的孔喉体积分布特征;
S12:开展恒速压汞实验,获得喉道半径大于100nm的孔隙和喉道半径分布特征;
S13:对步骤S11和S12中的数据,以累计进汞饱和度相近的压力为拼接点进行合并,获得全尺度孔喉半径分布特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5001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