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获悉混合动力车辆的发动机离合器半接合点的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43309.9 | 申请日: | 2017-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162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8 |
发明(设计)人: | 金道熙 | 申请(专利权)人: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W20/15 | 分类号: | B60W20/15;B60W20/40;B60W10/06;B60W10/08;B60W10/26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张晶;赵爱玲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获悉 混合 动力 车辆 发动机 离合器 接合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获悉混合动力车辆的发动机离合器半接合点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当在混合动力车辆的前方发生减速事件时调整驱动马达的速度减小,以及调整发动机的速度以与驱动马达的速度同步。接合连接发动机与驱动马达或将发动机与驱动马达分离的发动机离合器以起动,然后通过检测发动机离合器处于打滑状态时产生的半接合点来获悉发动机离合器的半接合点。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6年12月15日向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申请号为10-2016-0171943的韩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和权益,其整体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合动力车辆,更特别地,涉及一种用于获悉混合动力车辆的发动机离合器半接合点(kiss point)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环保型车辆包括燃料电池车辆、电动车辆、充电式电动车辆和混合动力车辆,并且典型地包括配置为生成驱动力的马达。混合动力车辆同时使用内燃机和电池的电力。换言之,混合动力车辆有效地结合并使用内燃机的动力和马达的动力。
混合动力车辆包括发动机、马达、用于调整发动机和马达之间的动力的发动机离合器、变速器、差速齿轮设备、电池、配置为起动发动机或通过发动机的输出生成电的起动器发电机以及车轮。此外,混合动力车辆包括配置为操作混合动力车辆的混合动力控制单元(HCU)、配置为操作发动机的发动机控制单元(ECU)、配置为操作马达的马达控制单元(MCU)、配置为操作变速器的变速器控制单元(TCU)以及配置为操作和管理电池的电池控制单元(BCU)。
电池控制单元可以被称为电池管理系统(BMS)。起动器发电机可以被称为集成起动器和发电机(ISG)或者混合动力起动器和发电机(HSG)。混合动力车辆可以以诸如电动车辆(EV)模式、混合动力电动车辆(HEV)模式和再生制动(RB)模式的驱动模式驱动,其中,电动车辆(EV)模式是使用马达的动力的电动车辆模式,混合动力电动车辆(HEV)模式使用发动机的旋转力作为主动力并且使用马达的旋转力作为辅助动力,在再生制动(RB)模式中通过马达生成电在由车辆的制动或惯性驱动期间收集制动和惯性能量以对电池充电。
混合动力车辆操作发动机离合器以在马达和发动机之间传递动力或分离动力来切换模式。确定发动机离合器的操作的发动机离合器的操作液压显著地影响混合动力车辆的行驶性能、动力性能和燃料效率,因此,应该精确地调整发动机离合器的操作液压。
发动机离合器的操作液压可以通过初始液压和反馈液压来确定,其中当发动机离合器的摩擦材料的两端彼此接触时通过该初始液压开始传递扭矩,该反馈液压用于通过接收发动机和马达的速度的反馈调整发动机离合器的液压。初始液压点可以被称为半接合点。半接合点可以在使用发动机离合器期间改变。因此,调整发动机离合器的液压以允许发动机离合器通过获悉半接合点在合适的点传递扭矩。
本节中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增强对本发明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含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获悉混合动力车辆的发动机离合器半接合点的方法和装置,其能够在车辆被驱动时获悉发动机离合器的半接合点。
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用于获悉混合动力车辆的发动机离合器半接合点的方法,该方法可包括:当在混合动力车辆的前方发生减速事件时通过控制器调整驱动马达的速度减小;通过控制器调整发动机的速度以与驱动马达的速度同步;通过控制器接合连接发动机与驱动马达或者将发动机与驱动马达分离的发动机离合器以起动;以及通过控制器通过检测发动机离合器处于打滑状态时产生的半接合点获悉发动机离合器的半接合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4330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