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自航耙吸式挖泥船的浚测一体化水深测量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35125.8 | 申请日: | 2017-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0868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9 |
发明(设计)人: | 王勇;李文强;唐磊;赵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德尔达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F9/26 | 分类号: | E02F9/26;G01S15/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0062 湖北省武汉市***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航耙吸式 挖泥船 一体化 水深 测量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自航耙吸式挖泥船的浚测一体化水深测量系统,用于解决传统测量方法带来的成本高、海况限制、数据时效性差的问题。本发明充分利用自航耙吸式挖泥船的施工特性,提供一种疏浚施工同时进行水深测量的浚测一体化系统,在船舶施工过程中完成船舶下方地形的扫测,从而实现施工区域的水深测量。本发明可以节省测量工作的运营成本,提升浚前、浚中、浚后测量的时效性,并可通过实时测量引导自航耙吸式挖泥船及时扫浅,从而提升了疏浚的施工效率和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深测量系统,具体为用于自航耙吸式挖泥船进行航道疏浚施工时的浚测一体化同步测量。
背景技术
航道疏浚指用挖泥船或其他工具在航道中清除水下泥沙的作业。航道疏浚是开发航道,增加和维护航道尺度的主要手段之一。水深是航道疏浚施工的主要技术指标,同时也是航道疏浚工程规划的主要依据之一。
自航耙吸式挖泥船是一种装备有耙头挖掘机具和水力吸泥装置的自航、装舱式挖泥船。挖泥时,将耙头下放至河底,利用泥泵的真空作用,通过耙头和吸泥管自河底吸入泥浆至挖泥船的泥舱中,装满泥舱后,起耙航行至抛泥区开启泥门卸泥,或直接将挖起的泥土排除舷外。
在自航耙吸式挖泥船疏浚施工开始前,需要进行浚前测量,采用测量船对疏浚区域及其边坡线一定范围内的水深和地形进行测量,测量结果是工程规划的主要依据;在施工过程中,为了控制疏浚施工质量、提高施工效率,需要进行浚中测量,测量船根据工程进展对施工区域的水深和地形进行及时测量;施工完成后,还需进行浚后测量,用测量船对疏浚区域及其边坡线进行全面的水深和地形测量,以验证本次疏浚施工的工程质量是否满足合同要求。
传统疏浚施工测量方法的问题在于:一、需要为疏浚施工配备专用的测量船艇和测量人员,在疏浚施工过程中均需频繁调用测量船艇进行施工水域水深测量,测量成本高;二、测量船受到自身条件所限,一般只能在二级海况以下才能进行测量工作,在多数情况下,需要等待海况满足测量要求。测量工作往往因为等待海况而难以进行,影响施工进度;三、施工过程中,海况不满足测量要求时,测量船将无法及时测量施工区域的水深,从而造成数据时效性差,影响工程质量和进度控制。
为了避免传统测量方法带来的海况限制、数据时效性差、成本高的问题,提升疏浚施工效率,充分发挥自航耙吸式挖泥船自航的特性,在自航耙吸式挖泥船上配备浚测一体化系统实现施工同步水深测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自航耙吸式挖泥船的浚测一体化水深测量系统,用于解决传统测量方法带来的成本高、海况限制、数据时效性差的问题。本发明充分利用自航耙吸式挖泥船的施工特性,提供一种疏浚施工同时进行水深测量的浚测一体化系统,在船舶施工过程中完成船舶下方地形的扫测,从而实现施工区域的水深测量。
本发明有效提升浚前、浚中、浚后测量的时效性,通过实时测量引导自航耙吸式挖泥船及时扫浅,从而提升了疏浚的施工效率和质量,节省测量工作的运营成本。
具体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自航耙吸式挖泥船的浚测一体化水深测量系统,其包括:多波束测深子系统、升降平台机构子系统、全自动电控子系统、网络传输子系统和数据处理与显示子系统。
所述多波束测深子系统包括多波束测量主机及2套多波束换能器。
所述多波束换能器集成声呐发射阵、声呐接收阵、表面声速仪、航向与姿态修正单元等。
所述升降平台机构子系统包括升降绞车总成、船舱围井、导轨、升降平台、拖链总成和液压系统等。
所述的升降绞车总成位于船舱围井上部,包括升降绞车以及升降绞车底座,升降绞车安装于升降绞车底座上,通过钢丝绳与升降平台相连。
所述的船舱围井为船体结构的组成部分,从主甲板或主甲板以上甲板直通船底。
所述的导轨安装于船舱围井内部,用于升降平台平滑升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德尔达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德尔达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3512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