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二驱与四驱自动切换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28936.5 | 申请日: | 2017-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915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2 |
发明(设计)人: | 刘剑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埃博斯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48/02 | 分类号: | F16D48/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仁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88 | 代理人: | 国红 |
地址: | 2153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自动 切换 装置 | ||
一种车辆的二驱与四驱自动切换装置,包括油箱、安全阀、过滤器、液压泵、电磁阀、电源、水箱、液位开关和离合器;所述液压泵的进油口通过过滤器与油箱连通;所述安全阀设置在液压泵的出油口与油箱之间的回油通道中;所述电磁阀的进油口P口与液压泵的出油口连通,电磁阀的执行口A口与离合器连通,电磁阀的回油口T口与油箱连通,电磁阀的接线端K与电源电连接;所述液位开关安装在水箱的一端且串接在电磁阀与电源之间的连接电路中,当液位开关处的水位低于设定值时,液位开关接通。本发明在上坡道路上运行时不会产生打滑的现象、在水平道路上运行时不会产生浪费燃油的现象、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具体涉及一种车辆的二驱与四驱自动切换装置。
背景技术
车辆在水平道路上运行时使用二轮驱动可以节省燃油,但当车辆运行到上坡道路上仍采用二轮驱动,车辆在上坡道路上运行时容易产生打滑的现象,这时需要采用四轮驱动。现有技术的车辆并不能在上坡时由二轮驱动状态自动切换为四轮驱动状态,这样车辆在上坡道路上运行时会产生打滑现象;现有技术的车辆到水平道路时也不能由四轮驱动自动切换为二轮驱动状态,这样车辆在水平道路上运行时会产生浪费燃油的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上坡道路上运行时不会产生打滑的现象、在水平道路上运行时不会产生浪费燃油的现象、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的车辆的二驱与四驱自动切换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辆的二驱与四驱自动切换装置,包括油箱、安全阀、过滤器、液压泵、电磁阀、电源、水箱、液位开关和离合器;所述液压泵的进油口通过过滤器与油箱连通;所述安全阀设置在液压泵的出油口与油箱之间的回油通道中;所述电磁阀的进油口P口与液压泵的出油口连通,电磁阀的执行口A口与离合器连通,电磁阀的回油口T口与油箱连通,电磁阀的接线端K与电源电连接;所述液位开关安装在水箱的一端且串接在电磁阀与电源之间的连接电路中,当液位开关处的水位低于设定值时,液位开关接通。
还包括第一单向阀、手动换向阀和第二单向阀;所述手动换向阀的进油口P口与液压泵的出油口连通,手动换向阀的执行口A口与第二单向阀的进油口连通,手动换向阀的回油口T口与油箱连通;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出油口与离合器连通;所述第一单向阀设置在电磁阀的执行口A口至离合器之间的油通道上,且第一单向阀的进油口与电磁阀的执行口A口连通,第一单向阀的出油口与离合器连通。
所述离合器包括输入端、输入法兰、第一铜套、机架、活塞、弹簧、第一摩擦片、第二摩擦片、输出端、挡板、第二铜套和输出法兰;所述输入端包括输入轴部和由输入轴部的轴向中部的周缘部径向向外延伸的壳体部;所述输入轴部上设有环形油通道和油通道;所述环形油通道与油通道连通;所述壳体部与活塞的一端形成腔室且腔室与油通道连通,壳体部与活塞的另一端形成内腔;所述输出端包括输出轴部和由输出轴部的一端的周缘部径向向外延伸的筒体部;所述第一铜套和第二铜套均连接在机架的内孔中,且第一铜套上具有铜套油孔,机架上具有机架油孔,所述铜套油孔与机架油孔和输入轴部上的环形油通道的轴向位置相对应且铜套油孔与机架油孔和输入轴部上的环形油通道均连通;所述电磁阀的执行口A口与离合器的机架上的机架油孔连通;所述输入端的输入轴部转动连接在第一铜套的内孔中;所述输出端的筒体部转动连接在输入端的壳体部的内孔中,输出端的输出轴部转动连接在第二铜套的内孔中;所述输入法兰固定连接在输入端的输入轴部的一端;所述输出法兰固定连接在输出端的输出轴部的另一端;所述活塞滑动连接在输入端的壳体部上;所述挡板固定连接在输入端的输入轴部的另一端;所述弹簧套设在输入端的输入轴部上且弹簧的一端抵靠在活塞上,弹簧的另一端抵靠在挡板上;所述第一摩擦片传动连接在输入端的壳体部上,所述第二摩擦片传动连接在输出端的筒体部上。
还包括接头;所述接头固定连接在机架上,且接头的内孔与机架油孔连通,所述电磁阀的执行口A口通过接头与离合器的机架上的机架油孔连通。
还包括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设置在活塞与壳体部之间;所述第二密封圈设置在输出端的筒体部与输入端的壳体部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埃博斯电气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埃博斯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2893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