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乳糖酶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01205.1 | 申请日: | 2017-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5210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9 |
发明(设计)人: | 安凤平;陈丽叶;王艺伟;宋洪波;常满倩;何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农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L33/10 | 分类号: | A23L33/10;A23L29/00;A23L29/256;A23L5/30;A23P10/30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002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乳糖酶 微胶囊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乳糖酶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食品加工领域。本发明以乳糖酶为芯材,以κ‑卡拉胶和海藻酸钠为壁材、CaCl2和ε‑聚赖氨酸作为胶粒的固化剂,以及κ‑卡拉胶为涂膜剂、ε‑聚赖氨酸为表面硬化剂,经乳糖酶胶液的制备、超声消泡、喷雾造粒、固化、二次涂膜与硬化、干燥制得所述乳糖酶微胶囊。本发明技术合理,所得产品具有在胃中稳定、在小肠中溶解释放乳糖酶的性能,且其颗粒细小、流动性和分散性好,品质佳,可广泛适用于乳糖不耐受症人群,预期经济与社会效益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乳糖酶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牛奶是一种仅次于人类母乳的营养成份最全、营养价值最高的食品。鲜牛奶中富含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糖类、盐类、钙、磷、铁等各种常量和微量元素、酶和抗体等,最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有研究表明,每天早晨饮用一杯鲜牛奶,可满足人体每天所需10%的热量、40%的各种微量元素;如果1天饮用500克牛奶,则可满足人体每天所需维生素和钙量的50%。
乳糖是牛奶中主要的碳水化合物,约占牛奶的4.4%,乳糖可促进人体对钙和铁的吸收、增强肠蠕动、促进排泄。正常情况下,乳糖进入人体小肠时,会被小肠粘膜微绒毛膜表面分泌的乳糖酶分解成极易被肠道消化吸收的葡萄糖和半乳糖两种单糖。世界三分之二的人口缺乏乳糖酶。有研究数据显示,我国不同年龄人群中乳糖酶缺乏的发生率约为1/3~2/3,其中以少年儿童和60岁以上人群尤为突出。由于乳糖酶的缺乏,食用含乳糖食物之后,乳糖无法照常水解,引起一系列的健康问题。许多人在饮食牛奶后半小时至两小时,出现肠胃不适、腹胀、腹泻、腹绞痛、恶心、呕吐等不良症状,称为乳糖酶不耐受症(简称乳糖不耐症)。
解决乳糖不耐受症的主要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是直接生产低乳糖乳奶制品,另一种方法是开发乳糖酶产品,配合奶制品食用。由于前一种方法通常存在加工工艺复杂、产品营养不完整、价格高等问题,因此开发乳糖酶产品成为近年研发的重要方向。但目前的乳糖酶产品食用后,在胃环境中稳定性差的问题较突出,乳糖酶失活严重,难以在小肠中发展应有的分解乳糖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及一种乳糖酶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以实现乳糖酶的过胃保护,且方便食用。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乳糖酶微胶囊,其是以乳糖酶为芯材,以κ-卡拉胶和海藻酸钠为壁材、CaCl2和ε-聚赖氨酸作为胶粒的固化剂,以及κ-卡拉胶为涂膜剂、ε-聚赖氨酸为表面硬化剂制得;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乳糖酶胶液的制备:将κ-卡拉胶和海藻酸钠按质量比8:2混合制成胶料,然后将胶料溶解于80℃~95℃蒸馏水中,制得质量浓度为2.5%~3.5%的胶液,待其冷却至43℃~50℃后,按体积比3:1加入质量浓度2%~6%、温度43℃~50℃的乳糖酶液,采用搅拌器以500r/min~1500 r/min搅拌15min~30min,制得乳糖酶胶液;
(2)超声消泡:将所得乳糖酶胶液置于超声波消泡机内进行超声波消泡,其超声波频率为20kHz~40kHz、强度为0.3W/cm2~0.8 W/cm2,消泡时间为2min~6min;
(3)喷雾造粒:将消泡后的乳糖酶胶液装入喷雾造粒机的供液器中,采用气流式雾化器,将乳糖酶胶液以100mL/min~250mL/min的流量流向二流体喷嘴,同时向喷嘴中通入0.5MPa~1.0MPa的压缩空气,使乳糖酶胶液由喷嘴喷出成为微小液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农林大学,未经福建农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0120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孕妇母乳叶酸亚铁片
- 下一篇:功能营养强化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