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00223.8 | 申请日: | 2017-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327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发明(设计)人: | 李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B1/34 | 分类号: | B66B1/34;B66B5/00;B66B5/28;B66B7/00;B66B11/02;B66B17/12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11 | 代理人: | 栾美洁 |
地址: | 200245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梯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梯装置,其中轿厢侧撞块和配重侧撞块中至少一个在电梯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时的高度和电梯可能发生冲顶或沉底时的高度不同。本发明可以有效降低电梯系统对于建筑物土建顶层高度、底坑深度的要求,提高电梯的应对能力,避免客户土建浪费,提高土建空间利用率。针对电梯标准GB7588的修订,特别是关于轿顶防护栏高度一项提出的更高要求,使得电梯系统在贯标设计时,容易实现土建尺寸要求不增加。与其它针对降低电梯系统对于土建顶层高度、底坑深度要求的方法相比,本发明结构简单、通用性强、可行性高,并且在应对土建顶层高度、底坑深度方面非常灵活,特别有利于应对旧楼电梯改造项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领域,具体属于一种可有效降低对于建筑物土建要求的电梯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满足电梯部件的安装空间,同时为了保护工作人员所需的安全空间和安全距离,升降电梯对于电梯升降通道的顶层高度、底坑深度有垂直高度的要求,具体详见我国现行电梯标准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其中的5.7.1明确记载了对电梯顶层高度的相关规定,同时5.7.3.3记载了对电梯底坑深度的相关规定。
为了避免在轿顶上进行操作的工作人员发生跌落至电梯升降通道的危险,电梯轿顶通常配置有轿顶防护栏。对于电梯系统,最为普遍的情况是计算电梯升降通道的最小顶层高度时采用的限制条件为轿顶防护栏与升降通道顶部天花板之间的距离,即最小顶层高度和轿顶防护栏高度直接相关。
GB7588-2003中对于轿顶防护栏的高度也有明确的规定,参见8.13.3.2,根据轿顶防护栏扶手外缘到升降通道壁的水平自由距离,轿顶防护栏扶手的高度为:
1)当水平自由距离不大于0.85m时,不应小于0.7m;
2)当水平自由距离大于0.85m时,不应小于1.1m。
在最新的欧洲标准EN81-20:2014中,对于轿顶防护栏的防坠落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将以上判断条件中“水平自由距离”从0.85m减小到了0.5m,并且将测量位置从轿顶防护栏扶手外缘改为了扶手内缘。目前,中国标准GB7588正在参照EN81-20:2014进行修订,预计近期会公布生效,其中对于轿顶防护栏高度的规定同EN81-20:2014。
若按照EN81-20:2014或GB7588的新标准要求,将使得大量原本只需要配置0.7m高轿顶防护栏的电梯,现在必须配置1.1m高的轿顶防护栏。尤其对于无机房电梯,驱动装置布置在升降通道内,一般位于升降通道壁和轿厢之间,此时上述“水平自由距离”在设计上难以控制在0.5m之内,即必须使用1.1m高度轿顶防护栏。
轿顶防护栏高度从0.7m增加为1.1m,对于最小顶层高度由轿顶防护栏高度限制的电梯,将直接造成最小顶层高度要求增加0.4m。可以预见的是,这就可能造成大量电梯对于建筑物的顶层高度要求需要增加,电梯的土建应对能力变差,限制了电梯的使用场合。一种比较尴尬的情况是,针对旧楼电梯改造项目,如果旧梯顶层高度按照GB7588-2003计算可行,而改造时按照GB7588新标准要求,即使考虑用同样的梯种进行应对,可能由于新老标准规定的差异,轿顶防护栏高度须由0.7m增加为1.1m也会造成土建顶层高度不够而无法实现。
在底坑深度要求方面,对于电梯系统,最为普遍的情况是,计算最小底坑深度的限制条件为轿厢最低部件(一般为轿底或安全钳)与升降通道底坑地面或底坑内固定的最高部件之间的距离。由于底坑深度计算的决定项,其高度等尺寸比较死板,灵活性差,造成最小底坑深度要求难以降低。而对于电梯项目,由于建筑物的限制,很多项目底坑深度难以做大,且底坑是建筑物最先建造完成的部分,对于很多建设中的项目,要求整改底坑的可能性很小。如果电梯系统对于土建底坑深度的要求不能减小,也将造成电梯土建应对能力变差,限制了电梯的使用场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0022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深度学习的电梯调控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电梯轿厢升降监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