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粘结相呈梯度变化的梯度硬质合金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98229.6 | 申请日: | 2017-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6783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1 |
发明(设计)人: | 吴何洪;余立新;赵基鸿;陆庆忠;鲍立强;刘华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新锐合金工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29/08 | 分类号: | C22C29/08;C22C1/05;B22F3/10;B22F3/14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马明渡;杨超 |
地址: | 430014 湖北省武汉市***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粘结 梯度 变化 硬质合金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粘结相呈梯度变化的梯度硬质合金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次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配制合金混合料,该合金混合料包括WC粉和Co粉,配制过程如下:
(1)加入WC粉和Co粉,混合均匀形成WC-Co粉末,其中,WC粉所占的质量百分含量为68~98%,Co粉所占的质量百分含量为2~32%;
(2)加入碳粉或钨粉来调节所述WC-Co粉末的碳含量,WC-Co粉末的碳含量以亚化学当量进行计算,碳含量上限为6.125%×(1-Co%),碳含量下限为6.130%×(WC%-Co%×0.26);
(3)加入成型剂,成型剂的加入量为调节完碳含量的所述WC-Co粉末质量的1.0~3.0%;
第二步,压制成坯:
将制成的合金混合料压制成软坯合金;
第三步,脱除成型剂:
将所述软坯合金置于烧结炉中,将烧结炉中的温度从室温升温到400~600℃,保温3~10小时,脱除成型剂,得到脱脂烧结体;
第四步,真空烧结:
升温至600~900℃,对所述脱脂烧结体进行真空烧结,升温速率为2~6℃/min,真空度为0.2~1.2毫巴,烧结时间为1~3小时,得到真空烧结体;
第五步,脉冲渗碳热处理:
升温至900~1200℃,对所述真空烧结体进行渗碳热处理,均匀升温,升温速率为3~6℃/min,过程中通入渗碳气体,通入方式为脉冲,一个脉冲周期内渗碳气体有两种压力,高压力为200~800毫巴,低压力为10~50毫巴,一个脉冲周期为5~10分钟,经过4~20个脉冲周期后,得到渗碳烧结体;
第六步,Co相迁移处理:
继续升温至1275~1325℃,对所述渗碳烧结体进行Co相迁移处理,保温,时间为30~120分钟,之后,得到Co相迁移烧结体;
第七步,继续升温至最高烧结温度,最高烧结温度为1380~1450℃,对所述Co相迁移烧结体进行次气氛烧结,升温速率为2~4℃/min,在升温的同时通入Ar气,保持压力为10~20毫巴,使烧结炉内环境处于真空负压状态,升温后,得到次气氛烧结体;
第八步,压力烧结:
在所述最高烧结温度下,向所述烧结炉继续通入Ar气,压力为 10~100巴,保温保压30~90分钟,对所述次气氛烧结体进行压力烧结,然后得到压力烧结体;
第九步,快冷处理:
将所述压力烧结体从最高烧结温度快速冷却至1270℃,冷却速度为10~20℃/min,冷却时间为10~20min;然后,再将所述压力烧结体从1270℃冷却至室温,出炉得到所述梯度硬质合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粘结相呈梯度变化的梯度硬质合金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合金混合料还包括元素周期表中ⅣB、ⅤB、ⅥB族的任意一种过渡元素或者该类过渡元素的碳化物的其中之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粘结相呈梯度变化的梯度硬质合金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WC-Co粉末包含Ni和/或Fe以取代部分或全部的Co。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粘结相呈梯度变化的梯度硬质合金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剂为石蜡或聚乙二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粘结相呈梯度变化的梯度硬质合金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五步中,在均匀升温的同时通入渗碳气体;或者,升温至900~1200℃后,保温通入渗碳气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一种粘结相呈梯度变化的梯度硬质合金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渗碳气体为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的单一气体,或者为氢气和甲烷的混合气体,所述甲烷占混合气体的体积百分比在0.1~5vol%之间。
7.一种粘结相呈梯度变化的梯度硬质合金,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度硬质合金是通过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制成的梯度硬质合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新锐合金工具有限公司,未经武汉新锐合金工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98229.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