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直接竞争荧光免疫法定量检测叶酸功能化二氧化硅靶向纳米药物载体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89337.7 | 申请日: | 2017-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3871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9 |
发明(设计)人: | 张明翠;夏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574 | 分类号: | G01N33/574;G01N33/533;G01N33/535;G01N21/64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尹婷婷;任晨晨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直接 竞争 荧光 免疫 法定 检测 叶酸 功能 二氧化硅 靶向 纳米 药物 载体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直接竞争荧光免疫法定量检测叶酸功能化二氧化硅靶向纳米药物载体的方法,结合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与荧光的敏感性对SiO2‑FO纳米粒子进行了定量检测分析。步骤包括:制备SiO2‑FO包被抗原和免疫原,将免疫原注射到动物体内得到高特异性抗体,再将FITC标记上抗体制成荧光抗体,然后建立直接竞争荧光免疫法准确测定了SiO2‑FO的含量。本发明检测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实现高通量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纳米材料的定量检测,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直接竞争荧光免疫法定量检测叶酸功能化二氧化硅(SiO2-FO)靶向纳米药物载体的方法。
背景技术
本发明涉及纳米材料的定量检测,特别涉及一种基于直接竞争荧光免疫法定量检测叶酸功能化二氧化硅(SiO2-FO)靶向纳米药物载体的方法。
背景技术
癌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癌症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临床中对于癌症的治疗主要采用化疗法,但目前的化疗药物不具有靶向性,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杀死正常细胞,从而引起严重的毒副作用,阻碍了化疗药物的发展和应用,对患者身心造成极大地损伤。因此,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改善药物体内分布与代谢、提高药物治疗效率等已经成为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随着纳米材料的快速发展与应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将目光投向了纳米药物载体。纳米载体粒径大小在10~500nm,可将药物分子包裹其中或吸附在其表面,通过靶向分子与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或磁靶向,在细胞摄取作用下进入细胞内,实现安全有效的靶向药物输送,因此在药物传递中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功能化纳米材料在实现靶向性给药、缓释药物、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已成为近年来新型药物输送系统研究的热点。二氧化硅纳米材料作为无机纳米颗粒材料的重要成员之一,由于其制备简便、性质稳定、生物相容性好和表面易修饰,在生物医学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将靶向配体叶酸修饰到二氧化硅纳米材料上作为一种新型靶向药物载体,为癌症的治疗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改善抗肿瘤药物载药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手段,在生物医学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纳米生物技术是生物技术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从现有研究结果来看,对于纳米材料应用于医学领域通常局限于考察其在体内的分布、降解、药物释放效率以及毒性研究等方面。众所周知,纳米材料因其特殊的效应对人体可能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的剂量可能对机体产生不同的功效或副作用。因此,纳米药物载体的剂量检测对于考察该材料是否可以应用于临床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对于纳米材料的表征方法主要集中在其结构、成分、粒度、形貌以及界面等分析。而对于纳米材料的定量分析还不是很多,目前常用的方法有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HPLC-ICP-MS)以及气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GC-ICP-MS),然而这些方法不仅操作繁琐,仪器昂贵,而且稳定性和灵敏度都不高,检测技术仍不够成熟。因此,对于纳米载体本身在生物体内的定量检测仍是一项十分必要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直接竞争荧光免疫法定量检测叶酸功能化二氧化硅(SiO2-FO)靶向纳米药物载体的方法。结合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与荧光的敏感性对SiO2-FO纳米粒子进行了定量检测分析。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实现高通量检测等特点。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基于直接竞争荧光免疫法定量检测叶酸功能化二氧化硅(SiO2-FO)靶向纳米药物载体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SiO2-FO包被抗原和免疫原的制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师范大学,未经安徽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8933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